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出家?出家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出家”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出家”的解釋

  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你耶。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與沙門、比丘同義。爲“在家”之對稱。又以出家乃遠離世俗之塵,故又稱出塵。出家須剃落須發,抛棄服飾,並穿著壞色之衣,故出家又稱落飾、剃發、落發染衣、剃發染衣、剃染、落染。在七衆弟子中,除優婆塞與優婆夷二衆屬在家衆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五衆皆爲出家衆,稱爲出家五衆。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時代即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脫者。爾後婆羅門教徒承其風尚,多入山林閑寂之處專心修道。佛教則以釋尊之出家學道爲其濫觞,其後以出家人組織教團。有關釋尊出家之記事,詳載于修行本起經卷下、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二十四中列舉二十六種不被允許出家者,如太小、太老、負債者、外道等。中阿含卷叁十六何苦經說出家、在家各有自在與不自在之苦樂,如在家以金銀、畜牧等不增長之不自在爲苦,出家以隨貪欲嗔癡自在任運爲苦。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亦廣說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汙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論卷十叁闡明在家與出家有行道難易之別,若居家欲專道業,則家業廢,故爲難;若出家離俗,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故爲易。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薩修學功德之勝劣,皆謂出家功德較在家廣大。另外賢愚經卷四亦說出家功德無窮盡。

  然大乘並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發菩提心及修利他行爲出家要谛,故反對聲聞僧單以剃發得戒爲出家之本義。維摩诘所說經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一下):““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下(大一七·八叁○中):“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發名爲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護律儀名爲出家;若能廣起四無量心,安置衆生,是名出家。”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除須發,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有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叁種之別;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僧屬身心俱出家者;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诘、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又出家爲釋迦八相之一,自古表現于雕畫之作品頗多,尤以印度馬德拉斯(Madras)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大塔欄楯上所刻者爲現存最古之作,系描繪車匿牽犍陟,帝釋執蓋跟從之光景。中印度山琦(Sanchi)大塔東門上,亦見釋尊出家始末詳細之浮雕。我國江蘇棲霞寺、山西靈岩窟寺中,刻出釋尊至閑靜處,脫寶冠與車匿,自以利劍剃發之狀。[大莊嚴法門經卷下、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

、卷四十七、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受戒軌則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出家”的解釋

  (術語)梵名波吠儞野,&Amacron;ra&ndotblw;yaka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釋氏要覽上曰:“毗婆沙論雲: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爲滅垢累,故宜遠離也。”梵語雜名曰:“出家,波吠儞耶。”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出家”的解釋

  出離煩惱之家,亦即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出家”的解釋

舍去家庭眷屬、財産、世俗事務而專心修行,參看「受具足」。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出家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