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對菩薩經叁大阿僧祇劫,曆五十二位,另判爲四位,以統攝之,即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位。茲列表說明如下:
┌願樂位 願樂信解,自利利他,此當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爲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見 - 陳義孝編
一者願樂位。二者見位。叁者修位。四者究竟位。願樂位。地前叁十心菩薩總名願樂位。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證智見真如。以求欲見故名願樂。十信菩薩猶受叁界分段生死。分覺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斷四住地煩惱。盡分段生死果報。雲方入十解之位。十解菩薩生空觀成就。對治外道著我障。十行菩薩分作法空觀。修自利利他行。對治聲聞自利障。十回向菩薩作法空觀成。起大悲願力乘形六道教化衆生。對治獨覺自愛障。此地前叁十心菩薩對治四種障。但除正使。未治習氣。十地菩薩始斷其習。次第于十地名下已錄。見位。爲得入初地見本身中真如佛性故名見位。修位。從二地至七地修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究竟位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不修功用其心運運還至佛果 - 唐·李師政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