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法相宗?法相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佛學常見辭彙、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法相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法相宗”的解釋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爲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爲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爲唯識宗之代稱。爲中國佛教十叁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爲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爲、無爲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本宗總取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入楞伽經、厚嚴經等六經及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十一論爲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經及成唯識論爲憑據,以成一宗之旨。

  關于本宗之傳承,于佛陀入滅後九百年,印度有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禀承其說,著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世親亦出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等,更有所闡明;不久無性亦造論注釋攝大乘論,又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相繼製論以注釋世親之唯識叁十頌,瑜伽宗風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入印,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具禀本宗之奧秘。返唐後,翻傳本宗經論,弘宣法相唯識之玄旨。受教者頗多,以窺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寶、玄應、玄範、辨機、彥悰、圓測等爲著名。其中,神昉著唯識文義記;玄應著唯識開發;圓測作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疏等,門人有道證,著有唯識論要集,新羅僧太賢從其學,製唯識論古迹記,世稱海東瑜伽之祖;而窺基紹承玄奘之嫡統,住長安大慈恩寺,盛張教綱,世稱慈恩大師,著有瑜伽師地論略纂、成唯識論述記及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門人惠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等之邪義,其下複有道邑、智周、義忠等。智周作成唯識論演秘,發揚成唯識論述記之幽旨,並注解其難義。此外,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成唯識論了義燈、成唯識論演秘,合稱爲唯識叁疏。日本之智鳳、智雄、智鸾、玄昉等皆出智周之門,均有所承學。其後,以禅及華嚴等宗勃興,本宗教勢頓衰,宋代以後稍見複興之迹。至明代,智旭製成唯識論心要,明昱作成唯識論俗诠,通潤作成唯識論集解,廣承作成唯識論音義等。民國以後,歐陽竟無(1872~1944)大倡本宗,創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分本宗爲無著法相學與世親唯識學。太虛與之論诤最多。此外,熊十力(1882~1968)著新唯識論,印順嘗與  之論诤。

  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爲中心而傳法,稱爲南寺傳;元正天皇靈龜叁年(717,一說二年)玄昉入唐,從智周學法,返國後,以興福寺爲中心而傳法,稱爲北寺傳。日本法相宗爲奈良時期(710~794)、平安時期(794~1192)最有勢力之宗派之一。

  本宗教義分項略述如下:(一)萬法唯識,本宗依唯識論,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心識所變;能變識有八,所變法則森羅萬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乃一切萬有之總稱。一切萬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變,是爲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爲軌範標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爲軌生物解。一切諸法,即森羅萬象,在瑜伽論歸納爲六六○法,世親更于百法明門論中立百法,分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叁)種子現行,百法中,除無爲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緣所生有爲諸法,皆從種子生起。種子,于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萬千諸法之功能,猶如草木之種子。(四)阿賴耶緣起,宇宙萬有皆由識所變現,色境、聲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別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所變現。乃至末那識,恒以阿賴耶識爲對象,變現實我實法之影像。又諸識之轉變有因能變、果能變二種。因能變唯在第八識,對此而立阿賴耶緣起之名。(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緣境。(2)見分,諸識之能緣作用。(3)自證分,證知見分之作用。(4)證自證分,更確認自證分之作用。(六)叁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1)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時,唯以現量如實量知彼境之自相,稱爲性境。(2)由于能緣之心妄想分別所變現之境界,稱爲獨影境。(3)境相兼帶本質,即主觀之心緣客觀之境,雖有所依之本質,而非爲彼境之自相,稱爲帶質境。(七)叁性,一切諸法之體性相狀,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叁性。(八)五性各別,一切有情本具聲聞、獨覺、菩薩、不定、無性等五種種性。

  本宗複依解深密經無自性品立叁時教,以判釋釋尊一代所說之教法。叁時即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叁時中道教;前二時爲方便未了義教,止于偏有偏空,第叁時說超越諸法最深遠不可思議中道真實義之最極圓滿教,爲了義教。(參閱“叁性”563、“五姓”1107、“唯識”442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法相宗”的解釋

  (流派)八宗之一。爲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此目取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之意。此二者爲通稱。更名應理圓實宗,以所诠之理離空有二邊能應理,而爲圓滿真實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之意。又名普爲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叁時之教,普被五乘之機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爲約于法相門之稱,次名爲約于觀心門之稱,次爲約于教相門之稱。我國慈恩寺窺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經以解深密經,論以瑜伽論唯識論等爲所依。原在印度,佛滅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日宣說之于大衆,瑜伽論百卷是也。其後無著之弟世親,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爲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蘭陀寺之戒賢,傳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囗@又](術語)永明所立叁宗之一。見宗條附錄。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法相宗”的解釋

  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史略  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糅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競作注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紹玄奘所傳,融會貫通,加以發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之後,慧沼、智周傳承兩代,各有闡揚。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後,即逐漸衰微。

  經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爲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爲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爲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爲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叁時。第一時有教。爲破異生實我之執,于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緣、五蘊等法,是爲初時我空之說。第二時空教。爲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鹫山等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爲第二時法空之說。第叁時中道教。爲破除執著有空,于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是爲第叁時識外境空之說。此叁時教的說法,有依釋迦說法年月先後來區分的,稱年月次第;有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稱義類次第;還有兼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

  理論  ①叁性說。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爲,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爲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爲“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爲“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爲“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爲叁性也不離識,謂諸識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爲“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

  該宗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爲世界現象都由人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據以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爲實在。又認爲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爲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爲出世間諸法之因。從而說明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叁乘之別,又有不定爲何乘之“不定種姓”與叁乘也不得入的“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與向來所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是該宗中心思想之一。

  ②五重觀法。爲與唯識說相適應,主張用唯識觀。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的《唯識章》中特別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五重觀是:(a)遣虛存實識。此觀有情的遍計所執性法,純屬妄情臆造,毫無事實體用,故應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緣依他而有事實體用,是“後得智”之境,又圓成性是諸法之理,爲“根本智”之境,均不離識而應留存。是爲唯識觀的初步。(b)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而此內識有所緣相分和能緣見分。相分爲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于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爲第二步。(c)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爲其本。今但觀識體,爲第叁步。(d)隱劣顯勝識。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心王起時必隱劣心所,爲第四步。(e)遣相證性識。心王猶屬識相,今遣相而證唯識性,得圓成實之真,爲唯識觀最究竟之階段,即第五步。

  ③因明學說。因明原爲瑜伽行派所創。世親門人陳那有更大發展。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造詣極高。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人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注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爲流行。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爲“宗體”與“宗依”;爲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爲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爲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

  影響  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律宗道宣專事四分律的宣揚,在理論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譯唯識學的觀點,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思心所爲戒體,稱爲心法戒體論(戒弟子從師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稱戒體)。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絡索》一書,對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頗精。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在其著作中運用因明叁支比量。譚嗣同在所著《仁學》一書中,也引用有關唯識思想。資産階級革命家章炳麟,曾運用因明與西方邏輯、中國墨經作比較研究,並有《齊物論唯識釋》之作。近代歐陽竟無、韓清淨和太虛等也曾對法相唯識之學競相研習,並撰有不少專門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傳。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爲中心傳法,稱南寺傳。開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學法,歸國後以興福寺爲中心傳法,稱北寺傳。新羅智鳳、智鸾、智雄亦從智周學法相而弘傳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至今流傳不絕。(虞愚)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法相宗”的解釋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 陳義孝編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法相宗”的解釋

中國佛教十叁宗之一,大乘八宗之一.  此宗的宗名有五,一名法相宗,二名唯識宗  叁名普爲乘教宗,四名應理圓實宗,五名慈恩宗。由于決判諸法的體性相狀,名爲法相宗。由于明萬法唯識的妙理,名爲唯識宗。由于普爲發趣一切乘故,名爲普爲乘教宗。由于所談的義理均是圓滿真實故,名爲應理圓實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爲慈恩宗。關于本宗的傳承,唐代玄奘叁藏入印求法,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具禀瑜伽行學派的奧秘。玄奘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如下:一、《解深密經》:五卷。二、《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一百卷。叁、《辨中邊論》:彌勒菩薩造,叁卷。四、《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叁卷。五、《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二十卷。六、《大乘五蘊論》:世親菩薩造,一卷。七、《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八、《瑜伽師地論釋》:世親菩薩造,一卷。  九、《觀所緣緣論》:陳那論師造,一卷。十、《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十一、《唯識叁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十二、《成唯識論》:以十大論師之釋論百卷,糅集爲識論十卷。



由于玄奘廣譯法相唯識一系經論,窺基複弘揚之,開創了我國的唯識宗。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窺基是玄奘叁藏的入室弟子,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唐代京兆長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六年,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擬將十家釋論各別全譯,後以窺基之建議,錯綜群十家之言,糅譯爲一本,即《成唯識論》十卷。其後奘師又爲窺基闡說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窺基著述豐富,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主要且與唯識有關者,如《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唯識二十論述記》叁卷,《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成唯識論別鈔》四卷,《辨中邊論述記》叁卷,《雜集論述記》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大乘法苑義林章》十四卷。



由于玄奘、窺基兩代的弘揚,建立了我國大乘八宗之一的“唯識宗”。窺基的弟子慧沼,淄州淄川人,十五歲出家,曾親炙玄奘法席,後轉依窺基學唯識,深入堂奧。因爲他住在淄川大雲寺,故人稱淄川大師。窺基示寂後,圓測著《成唯識論疏》,與窺基見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之說,以顯法相正義。他曾先後參加過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擔任正義,多所刊正。此外尚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金剛般若經疏》、《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勸發菩提心集》等。智周是慧沼的弟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生。出家後初學天臺,後師事慧沼,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叁卷、《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叁卷,及《大乘入道次第章》等十種。他的《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樞要》及慧沼的《了義燈》,合稱爲《唯識叁疏》。智周的弟子如理,著有《成唯識論義演》及《成唯識論演秘釋》二書,唯內容則流于瑣細。



此宗創立之初,宗風頗盛,百余年間,修學的人頗多。唯自唐武宗會昌法難以後,日漸衰微。參閱“瑜伽行學派”、“唯識宗傳承”條。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法相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