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叢林?叢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叢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叢林”的解釋

  指僧衆聚居之寺院,尤指禅宗寺院。昔時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選擇幽靜之林地,營建精舍;故僧衆止住之處,即以蘭若(空閑)、叢林等語稱之。經典中對“叢林”一語之解釋頗多。如大智度論卷叁載,僧衆和合居住于一處,猶如樹木聚集之叢林,故以之爲喻;大莊嚴論經謂,衆僧乃勝智之叢林;又據禅林寶訓音義載,“叢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此外,亦有以“貧婆那”爲叢林之梵語者,如祖庭事苑卷二(卍續一一叁·一五上):“叢林,梵語貧婆那,此雲叢林。”此或系根據阿育王經卷七所載之“貧陀婆那叢林”一語而來;然“貧陀婆那”乃僧院之名,其梵語爲  pin!d!a-vana,意譯作“飯林”,故不應將其作爲叢林之梵語。

  叢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稱禅林。又以芳香之栴檀樹林比喻佛門龍象所住之清淨叢林,故亦稱栴檀林。然于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林製度而稱叢林叢林之中,寺産一切歸公,且依一定規矩而容納十方來住之僧衆,其住持人選亦經僧衆同意,而由十方名德之合適者出任,故叢林又可稱爲十方叢林。另據大乘義章卷十叁記載,叢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稱功德叢林

  我國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後,以百余年間,禅徒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龃龉時生,馬祖道一乃創叢林,以安禅侶;其後複有百丈懷海以禅衆聚處,尊卑不分,說法住持未合規製,遂折衷大小乘經律,製定清規。自此,叢林之製,于焉大備。其後,經唐末五代,至宋代,叢林建置益臻完備,禅衆亦以集中居住爲常,名德住持之叢林,多在千人以上。北方之叢林始盛于宋代,仁宗時禅道盛弘于汴京;神宗敕命創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後皆成爲京師(開封)著名之禅林。至徽宗崇甯二年(1103),宗赜編集禅苑清規時,叢林製度已燦然大備。宋室南渡後,禅宗名僧輩出,所居叢林皆極一時之盛,史彌遠遂奏請定江南禅寺爲五山十刹。即:余杭徑山寺、杭州靈隱寺、淨慈寺、甯波天童寺、育王寺等爲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場寺、溫州江心寺、金華雙林寺、甯波雪窦寺、臺州國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靈谷寺、蘇州萬壽寺、虎丘寺等爲禅院十刹。至此,叢林製度遂遍行于江南,曆久不衰。

  叢林規模,初時較小,于一寺之中,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以住持爲一衆之主,尊爲長老,居于方丈。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後世乃立佛殿)。所有禅衆盡入僧堂,依戒臘之久近安排位次,並施行普請法(集體勞動),無論上下,均須參加生産勞動以自給。又置十務(十職),稱爲寮舍,每舍有首領一人。

  于叢林未設之前,寺院首腦爲叁綱,即上座、寺主、維那(都維那),皆爲領導大衆維持綱紀之職僧。既設之後,古規所載之執事則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後世叢林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住持者多因時製宜,自立執事,名目層出不窮,禅苑清規所載叢林執事之名目即有二十叁種。

  叢林製度自宋代以來,少有更改。今日所行者,系根據元代敕修百丈清規,更有增益,細分其職別,可達八十種之多。蓋叢林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一寺之中,方丈爲禅林正寢、住持所居之處,故稱住持爲方丈;又住持爲全寺諸堂之頭,故又稱堂頭和尚。住持之下,設有東西兩序。西序之重要執事爲首座(即古之上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藏主、知客、寮元(雲水堂首領)等。東序爲監院(即古之寺主,俗稱當家)、副寺(知庫)、維那、悅衆、侍者、莊主等。凡此,均爲一般叢林所常設者。此外,列職各專于一務者,有飯頭、菜頭、火頭、水頭、碗頭(行堂)、鍾頭、鼓頭、門頭、園頭、浴頭(知浴)、圊頭(淨頭)、塔頭(塔主)、樹頭(巡視山林、栽植樹木)、柴頭、磨頭、茶頭、炭頭,爐頭、鍋頭、桶頭、燈頭、巡山、夜巡、香燈、司水(禅堂專任)、照客、聽用等。以上各種執事,以等級分,可統稱爲知事人員(一級)、主事人員(二級)及頭事人員(叁級)。規模較小之叢林,即以主事兼知事。規模較大之叢林,組織完備,內部分工甚細,執法(清規)甚嚴。方丈之下,基本組織有四,即所謂“四大堂口”:(一)禅堂,爲叢林之中心。(二)客堂,職司接待客人及內務。(叁)庫房,掌管收租及購置物品等事。(四)衣缽寮,住持方丈之事務所。或謂四大堂口指維那寮、客堂、庫房、衣缽寮。重要寺務則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之上首共議進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安置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安置初學新參,有行者寮以安置雜務行者及童行,有衆寮(雲堂)以臨時接待過往禅衲,又有蒙堂以安置知事職僧以上之退職人員,有單寮以安置副寺以下之退職人員,有延壽堂以安置老病僧人,有莊田以供禅衆從事生産。各堂又各立規約,以資遵守。

  叢林之種類,據五燈會元卷十五智門光祚禅師條所舉者有四,即:(一)栴檀叢林,(二)  荊棘叢林,(叁)荊棘叢林而有栴檀圍繞,(四)栴檀叢林而有荊棘圍繞。此系依據叢林周圍所種植之樹木以分別之。現今之叢林,以其住持傳承方式不同,又可分爲子孫叢林(法門叢林)、十方叢林兩種。自宋代起,叢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等叁種分類。其中,甲乙徒弟院系由自身所度之弟子依序傳承,略稱爲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請諸方名宿住持,略稱爲十方院;敕差住持院系由朝廷給牒任命住持,略稱給牒院。甲乙徒弟院采師資相承之世襲製,故又稱製度叢林或子孫叢林;十方住持院之住持由官吏監督選舉,故又稱十方叢林。後世大體沿用此等製度,並無太大變動,惟已無敕差住持院。另外,十方叢林依住持繼承製度之不同,又可分爲選賢叢林與傳法叢林。如鎮江金山寺之住持,即依法系相傳,稱爲傳法叢林;甯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禅(敬安)重興後,改爲十方選賢製度,稱爲選賢叢林。民國十叁年(1924),廈門南普陀寺改子孫叢林爲十方選賢叢林,即依天童寺之選賢方法,訂立“十方常住規約”二十條,並規定選舉法、住持任期及進退院等手續。此種選舉製度成爲叢林住持史上之新猷。民國以來之大叢林,以金山江天寺、高旻寺、寶華山隆昌寺、焦山定慧寺、棲霞山棲霞寺、常州天甯寺、甯波天童寺等較爲著名。至于臺灣之寺廟,多爲子孫廟型態,少有以叢林形式接衆行化者。

  有關叢林中之行事及古德風規之禅宗典籍極多,除各種高僧傳、僧寶傳之外,各類之清規亦爲了解叢林型態、內涵之重要資料,其較重要者,除上舉之百丈清規外,另有入衆日用清規、入衆須知、禅林備用清規、幻住清規、叢林兩序須知等。此外,道融之叢林盛事、慧彬之叢林公論、慧洪之林間錄、淨善之禅林寶訓、無愠之山庵雜錄等,亦爲此類有關叢林行事之重要文獻。[雜阿含經卷二十五、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六、卷二十六、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禅林類聚卷九、龜鏡文(宗赜)、禅林寶訓拈頌、禅林象器箋區界門、廈門南普陀寺志](參閱“佛教教製”2683、“禅林職位”6466)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叢林”的解釋

  大寺院。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叢林”的解釋

即大寺院。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叢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