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ha^-ya^na。音譯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爲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詞。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衆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說: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爲“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語,系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于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
(叁)小乘視釋迦爲教主,大乘則提倡叁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僅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爲主要目標,故爲自調自度(調指滅除煩惱;度指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爲涅槃有積極之意義,乃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論、六足論、發智論、俱舍論、成實論等論。至于大乘,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大乘教徒雖承認小乘叁藏之價值,然以爲不如大乘經之殊勝;而小乘教徒則不以大乘經論爲佛說。
(五)大乘所以殊勝之理由,菩薩善戒經卷七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一皆曾列舉七項,世親之攝大乘論釋卷六亦曾舉出十一種理由。菩薩善戒經所說之“大乘”,要義如下:根據十二部經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vaipulya ,方等)之教法(法大),發菩提心(心大),領解其教法(解大),以清淨心(淨大),具足菩薩之福德與慧德(莊嚴大),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時大),具足相好而得無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門之核心要義。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觀、瑜伽二系統以及後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約一世紀至五世紀,集中闡發“假有性空”之理論,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2)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爲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從中形成由無著、世親爲始祖之瑜伽學派。(3)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叁世紀初在印度絕迹。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
(七)在我國,根據大乘諸經論所創之多數教派,如叁論、涅槃、地論、淨土、禅、攝論、天臺、華嚴、法相、真言等爲表示自宗之優越,而對大乘經典作種種分類與判斷。例如,真言宗分顯教、密教;華嚴宗及天臺宗分權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別說”之教)、實大乘(大乘中之真實教,主張一切均可成佛之教)。複有分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或法相、破相、法性叁大乘之說法。
(八)我國及日本現行之佛教,均屬大乘。
(九)緬甸、泰國之佛教屬古來之上座部系統;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則屬大乘系統。
(十)天臺宗將小乘經律論叁藏稱爲叁藏教(藏教)(華嚴宗則稱之爲小乘教)。又認爲小乘中有“有門”(發智論、六足論等)、“空門”(成實論)、“亦有亦空門”(昆勒論,此論未傳我國)以及“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此亦未傳至我國)等四門,稱爲小乘四門、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義,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質爲真如理性)、隨乘(隨應對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證自悟、悟他之果位)等叁大乘之說,依次相當于真性、觀照、資成等叁軌。[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大乘十法會、放光般若經卷五歎衍品、金剛仙論卷二、入大乘論卷上、法華文句卷叁下、大乘大義章卷下、大乘義章卷一、摩诃止觀卷叁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大乘經典”828 、“小乘”925 、“教相判釋”4602、“昆勒門”5911)
(術語)Man&amacron;y&amacron;na,梵語摩诃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爲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爲大乘。此中有一乘叁乘之別。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诃薩。”十二門論曰:“摩诃衍者,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爲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爲大乘、名爲上乘、名爲妙乘、名爲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Mahayana == 大乘
also called Great Vehicle or Bodhisattva Vehicle. It is a school of Buddhism prevalent in China, Korea, Japan, Mongolia, Tibet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Far East. It is also called Northern Buddhism.
Mahayana is described as seeking Buddhahood and transforming beings, thus self-benefiting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others.
梵語摩诃衍,華譯爲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 - 陳義孝編
如大乘與七大性相應中說。
二解 顯揚叁卷十四頁雲:叁、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爲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 朱芾煌
梵語摩诃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爲小乘,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 明·楊卓
音譯爲「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乘、勝乘、第一乘」,「乘」爲交通運輸工具,引申爲「能將衆生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與修法」。(相關詞「是世人乘」「非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 - 莊春江居士編
梵語摩诃衍,華譯爲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阝皆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