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danta,巴利語同。音譯婆壇陀。于印度時,爲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又比丘中之長老,亦稱大德。另于諸部律中,對現前之大衆,凡指比丘衆,稱“大德僧”,比丘尼衆則稱“大姊僧”。于我國,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爲對高僧之敬稱。然于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即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譯經時,另有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等。貞元釋教目錄卷十六亦舉出臨壇大德、百座大德、叁學大德、講論大德、義學大德、翻經大德、譯語大德等名稱。 此外,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據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載,唐朝武德初年,以僧衆過繁,乃置十大德以綱維法務;大宋僧史略卷下德號條亦列出臨壇大德、引駕大德等名稱。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而成爲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別譯雜阿含經卷一、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九、卷叁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大毗婆沙論卷六、釋氏要覽卷上]
(術語)梵雲婆檀陀Bhadanta,原爲稱佛之名。在律中則爲比丘之稱。唐時有臨壇大德之稱。是敕任者。釋氏要覽上曰:“智度論雲:梵語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雜事十九曰:“年少苾刍應喚老者爲大德,老喚少年爲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號之具其來遠矣!魏秦之世翻譯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諸傳紀私呼僧中賢彥多曰大德,非國朝所輔也。(中略)大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爲常式。有阙即填,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補德號之始也。憲宗朝端甫爲引駕大德,此帶引駕爲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誕日,內殿禅大德辯肇二人,此帶禅學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諸世尊大德,爲我說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諸,宇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也。”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 陳義孝編
1.尊稱長輩,或出家年資比自己高者,如「大德阿難」。2.贊美詞,相當于「偉大的!」,如「大德大力」。 - 莊春江居士編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