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語。意謂警醒人之迷妄。棒喝,緣于禅家宗匠接引學人之作法。棒,始于德山;喝,來自臨濟。棒、喝均爲接引學人轉迷開悟之法。(參閱“棒喝”5054)
(雜語)見棒喝條。
禅門認爲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用心即乖。爲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禅師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馳”,作爲一種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領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鑒。僧來參問,“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臨濟錄》)雪峰禅師曾說:“我在德山棒下,似脫卻千重萬重貼肉汗衫。”(《圓悟心要》卷叁)頗有切膚之痛。“喝”當始于馬祖。百丈禅師回憶說:“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叁日耳聾眼黑。”(《景德傳燈錄》)最善于“喝”的,無過于臨濟義玄,他有四種“喝”法,門下“棒喝交馳”。“德山棒,臨濟喝,留與禅人作模範”(《五燈會元》卷十七)。遂成爲禅林的風氣。後以“當頭棒喝”、“當頭一棒”泛指警覺迷誤。如《鏡花緣》第八十四回:“這個笑話雖是鬥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聽了,卻是當頭一棒,真可猛然喚醒。”(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