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之種性共有五種分別,即聲聞乘定性、緣覺乘定性、菩薩乘定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凡于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中,各具有唯一種子之衆生,即稱定性。又具有二種或叁種種子之衆生,稱爲不定種性;不具叁乘之無漏種子,僅具有人、天之有漏種子者,稱爲無種性。叁種定性加不定種性、無種性,合爲五性。法相宗依此而立“五性各別”說。[大乘入楞伽經卷二、大乘莊嚴經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成唯識論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參閱“五種性”1179)
(術語)在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各具唯一種子之衆生曰定性,具二種或叁種之衆生曰不定性。總不具叁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種子者,曰無種性。定性之中有叁性,加以不定性無種性,則爲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別是也。
指只有聲聞或緣覺或菩薩之一種種子的衆生,如果兼具二種或叁種之種子的衆生則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沒有叁乘之無漏種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種子的衆生又叫做無種性。 - 陳義孝編
佛教謂在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只具唯一種子的衆生叫定性;具二種或叁種的衆生叫不定性。不具叁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無有漏種子者,稱無種姓。定性之中有叁性,加以不定性、無種姓,則爲“五性”,爲法相宗所立的教義。後謂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隨手關了門,悶悶坐著,定性了一回。”又如《叁俠五義》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養神,二鼓上壇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陰陽有定性而無質也,故獨言陰而不言陽。”亦指確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質。如郭沫若《<奴隸製時代>改版書後》:“我國自來是以農業生産爲主的國家,故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劃分除依據生産奴隸的定性研究之作,土地所有製的形態也應該是一個值得依據的很好標准。”化學上也分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文賢)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指只有聲聞或緣覺或菩薩之一種的種子的衆生。才有定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