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梵語ta^la 之音譯。指多羅樹。又作岸樹、高竦樹。盛産于印度、緬甸、錫蘭、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樹高約二十二公尺,爲棕榈科之熱帶喬木。其葉長廣,平滑堅實,自古即用于書寫經文,稱爲貝多羅葉;果熟則赤,狀如石榴,可食。又此樹幹若中斷,則不再生芽,故于諸經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集異門足論卷四、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玄
應音義卷二、卷二十四、慧苑音義卷上](參閱“貝多羅葉”3009)
(二)梵名Ta^ra^ 。意譯作眼、眼瞳、妙目精、極度。指多羅菩薩。此菩薩因從觀世音菩薩眼中之光明而出,故得此名。(參閱“多羅菩薩”2334)
(叁)爲梵語patra(音譯作缽多羅)之略稱。與“缽”同義。指缽盂。多以銀、白銅等鑄造之,呈扁平狀。于釋尊聖誕日(浴佛節)時,即將佛像安置于多羅之中央,以香湯灌浴之。
(雜語)T&amacron;r&amacron;,又作呾啰。譯曰眼,眼瞳。蘇婆呼經下曰:“多羅,此雲妙目精。”大日經疏五曰:“多羅,是眼義。”不空罥索心咒王經中曰:“多羅,周雲瞳子。”梵語雜名曰:“眼睫砂吃刍缽呾啰。”演密鈔七曰:“呾啰,此譯雲眼。”[囗@又](植物)T&amacron;la,樹名。譯曰岸樹,高竦樹。玄應音義二曰:“多羅按西域記雲:其樹形如棕榈,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慧苑音義上曰:“其形似棕榈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幹若屋下,又或翻爲高竦樹也。”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楞嚴經六曰:“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俱舍論曰:“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複能生長廣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輪(子紅切)榈(力居切),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華如黃米子。有人雲: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西域記雲: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叁十余裏。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 宋·普潤法雲
秦言岸。大品吒字門,入諸法驅不可得故。論曰:若聞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華嚴唱侘(恥加切)字時,名以無我法開曉衆生。疏雲:即相驅迫性。謂無我曉之,即爲驅迫。 - 宋·普潤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