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二種佛身。有多種分法:(一)謂生身與化身。生身即降生王宮,修行成道之佛身。化身爲佛顯神通力,變化鬼、畜等之身。
(二)生身與法身。小乘之說,以王宮所生之身爲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爲法身。大乘之說,則以隨機現生之應化身爲生身;理智冥合之真身爲法身。即于法、報、應叁身中,合法、報二身爲法身,應身爲生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四、大智度論卷九、大乘義章卷十九]
(叁)法身與解脫身。法身乃無量殊勝功德所依者;解脫身爲離煩惱之縛者。[解深密經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
(四)法性身與應化法身。又稱二種法身。此通于佛身及初地以上之菩薩。法性身乃法性所流之實智;應化法身爲由此所應現之一切身。[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
(五)寂靜法界身及爲得此之因身。
(六)法性身與父母生身。又作法性生身與隨世間身、法性生身佛與隨衆生優劣現化佛、真身與化身。指佛有二種身,法性身相好莊嚴,有無量光明及音聲。父母生身乃爲度衆生而受諸罪報之生身。[大智度論卷九]
(七)言說法身與證得法身。法身本無相,離言說,然不由言說則不顯,故稱言說法身。法身本具足,因迷故不顯,依造修而證得,故稱證得法身。[金剛般若經論卷上]
(八)真佛與非真佛。指法身與應化身。法身爲本佛,應化身爲末佛,故分真、非真之名。[金剛般若經論卷上]
(九)如流星身與如日身。前者乃往他方世界;後者處虛空,于一切處一時遍照。[十地經論卷一]
(十)法性法身與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說出自昙鸾之往生論注。
(十一)實相身與爲物身。佛自證之身,及爲化他之身。此說出自往生論注。(參閱“實相身爲物身”5788)
(十二)真身與應身。自德稱爲真,隨他所現稱爲應。前者即爲法身,後者又稱共世間身,即真身爲度脫衆生而化現之世間色身。[大乘義章卷十九、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叁]
(十叁)理法身與智法身。理即性德,謂性淨明之體本來離念,等虛空界,諸佛衆生皆同一相,稱爲理法身。智即修德,謂究竟始覺之智,契合清淨本覺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之智所現,故稱智法身。[大明叁藏法數卷四]
(二)指衆生所受之分段身、變易身。前者乃分段生死之身;後者爲變易生死之身。(參閱“生死”2059)
(名數)有六種:真身,應身之二身。常身,無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實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實相身,爲物身之二身是也。見二字部二身條附錄。[囗@又]二法身有五種。見法身條附錄。
(名數)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變易身,變易生死之身也。參照性地條。[囗@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開合,經論之說雖有多端,但以二身叁身兩門爲通會。二身之說頗多。
[出華嚴經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與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論雲。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二應身應身者。應周萬物。化洽衆生。隨其心量。現種種身。譬如一月現于衆水。而無去來之相。金光明經雲。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是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唯識論]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叁界內六道衆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長短巨細。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二變易身變即轉變。易即改易。謂二乘等雖出叁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變易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 明·一如等 撰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爲了濟度衆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爲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爲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爲法身,而隨機應現的應化身爲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 - 陳義孝編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隨機現生之應化身爲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爲法身。
“真應二身” 即生法二身。
“實相爲物二身”
一、實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爲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報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應身,佛所現之應身化身也。
“常無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無常身 即應身化身也。
“實化二身” 如來之二種色身。
一、實身 即實色身,亦即報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應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覺之理性,諸佛衆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衆生爲無明隱沒,在諸佛爲始覺之智顯現者,名之爲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覺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覺之智究滿,與本覺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極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應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應化法身 即應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體之佛之真身也,攝于叁身中之法身報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現衆生化益方便之佛之應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來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論疏雲二法身:
一、言說法身 謂法身無相,本離言說,雖離言說,非言莫顯,故名言說法身。
二、證得法身 謂法身體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顯,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覺之心,契于本覺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覺,是名證得法身。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