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法處?法處是什麼意思?

在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法處”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法處”的解釋

  (術語)十二處之一。意根所對之境,總名法處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法處”的解釋

  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的境界。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法處”的解釋

  五蘊論七頁雲:言法處者:謂受想行蘊、無表色等、及與無爲。
  二解  法蘊足論九卷九頁雲:雲何法處?謂法、爲意已正當知,是名法處。又法爲意增上,發意識;已正當了別;是名法處。又法于意已正當礙,是名法處。又法爲意已正當行,是名法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法,名爲法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複雲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信、精進、念、定、慧、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見、現觀、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衆同分、住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虛空、擇滅、非擇滅、及余所有意根所知、意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法、名法界、名法處、名彼岸。如是法處,是外處攝。
  叁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叁卷十六頁雲:問:十二處體,無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處名?答: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有譬喩故,如十八界、體雖皆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覺支、雖皆能擇法;而但于一、立擇法覺支名。又如六隨念、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隨念名。又如四念住、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念住名。又如四證淨、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證淨名。又如四無礙解、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無礙解名。又如叁寶、叁歸、雖體皆法;而但于一、立法寶法歸名。此亦如是。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複次法處有一名,余處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以十二處、皆是法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眼處等。欲令易了,顯不共名。法處、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法處。複次生有爲法生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複次四有爲相,是一切法印封標幟。簡別有爲、異無爲故;彼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複次名句文身诠表顯示諸法性相,令易解了;彼叁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複次如諸窗牖,通風行故;名風行處。法處、亦爾。通生諸法,故名法處。諸煩惱業、及定慧等,能生一切有爲法故,及能通證無爲法故。複次達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脫門,在此處攝,故名法處。問:能執諸法爲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處攝;如何此處不名我處?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法實相而解;是故此處、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證法實相;是故此處、依彼名法。複次擇滅涅盤、是常是善;不變不易;生老病死所不能壞;是勝義法。彼法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複次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彼自性愚及所緣愚,于一切法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處攝;故名法處。余處不爾,故別立名。複次此攝多法,故名法處。攝多法者:謂于此處,有色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法,有所緣無所緣法,有行相無行相法,有警覺無警覺法,有爲法無爲法。余處不爾;故別立名。複次此處對意,故名法處。謂眼等處,唯對色等。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對意者,別得通名。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十二處中、一名法處
  四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雲:法處雲何?謂法、是意已正當所了,及彼同分。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法處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