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諸法之自性爲空。又作法無我(梵dharma -naira^tmya )。爲二空之一,叁空之一。法空可從一切法無我與因緣生等二義論之。大毗婆沙論卷九(大二七·四五中):“尊者世友說言:“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于說一切有部,認爲法體恒有,故不說諸法皆空,而觀一切法無我,以對治我見。然成實論卷十二滅法心品、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叁等謂,五蘊等之法無我,無實在不變之自性,故爲空。
又大乘義章卷一“二無我義”中,就四宗來分別空之義:(一)毗昙立性宗,僅說明生空,而不說法空。(二)成實破性宗,具說明二空。謂苦空無常等之集成諸法,稱爲法和合。法和合之中,空無定性,故爲法空。(叁)般若破相宗,亦說二空。謂不須待苦空無常等之離散破壞,凡假名之諸法即爲空。(四)顯實宗,亦說二空。分爲二門:(1)依持門,妄想法之空,稱爲衆生空;所依之真實寂,稱爲法空。(2)緣起門,真如之體寂,稱爲法空;緣用之寂滅,稱爲衆生空。其中,破性宗之空爲析空,破相宗之空爲體空,顯實宗之依持門之二空爲叁性叁無性,緣起門之二空爲真如之體用。[大智度論卷六、卷叁十一、瑜伽師地論卷九十、顯揚聖教論卷十六](參閱“二空”202、“空”3467、“無我”5087)
(術語)二空或叁空之一。色心之諸法爲因緣生之俗法而無實體,謂之法空。法華經曰:“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同安樂行品曰:“菩薩觀一切法空。”十地論一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法藏之心經鈔曰:“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囗@又]有以對于有之空,比虛空者。
諸法緣起性空,爲二空或叁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七卷十四頁雲: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非所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爲法空。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爲法空。此識若無;便無俗谛。俗谛無故;真谛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撥無二谛,是惡取空。諸佛說爲不可治者。應知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 朱芾煌
疑爲「法定」之誤植,《瑜伽師地論》的釋文作「法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法之決定性」,解讀爲「正法(緣起、四聖谛)的決定性;緣起的固定過程(如凡是生者必然走向老死,這樣的進行過程是固定的、必然的、決定的)」。 - 莊春江居士編
諸法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智慧,而破除法執。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