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俱舍宗謂放逸系與一切染汙心(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相應而起之心所,系屬大煩惱地法;唯識宗謂此屬八大隨惑之一。反之,防杜諸惡而專注于修善之精神作用,稱爲不放逸。俱舍宗以不放逸爲一切善心生起的心所,系屬大善地法;唯識宗亦以之爲善心所。[成唯識論卷六、品類足論卷叁、入阿毗達磨論卷上、順正理論卷十一](參閱“大隨煩惱”890)
(術語)唯識論二十隨煩惱之一。不守規矩也。大乘義章二曰:“離善方便名放逸。”
放縱心思,任性妄爲。 - 陳義孝編
梵語Pramada的意譯。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即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的精神狀態,亦謂不守佛門規矩。如唐·白居易《東都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心不放逸,口無戲論。”後指豪放不羁。如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于鹄》:“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疏遠,且多警策。”又如清·嚴有禧《漱華隨筆·文叁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文賢)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瑜伽八十九卷八頁雲:于諸善品,不樂勤修;于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
二解 此中放逸、是現前觀四障之一。瑜伽九十五卷十六頁雲:雲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當知若于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于過去世,爲曾有耶?乃至廣說。于未來世,于內猶豫、我爲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于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卽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複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于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于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于其中間暫爾現行;而複于彼、見爲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卽是欲等尋思。邪戲論者:複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诤競戲論,于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躭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爲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爲教誨者。爲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
叁解 顯揚一卷九頁雲:放逸者:謂總貪瞋癡懈怠爲體。由依此故,心不製止惡不善法:及不修習彼對治法;障不放逸爲業。乃至增長放逸爲業。如經說:夫放逸者,是生死迹。乃至廣說。
四解 成唯識論六卷十九頁雲: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雖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障叁善根、遍策法故。推究此相,如不放逸。
五解 集論一卷九頁雲:何等放逸?謂依懈怠及貪瞋癡,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護爲體?憎惡損善所依爲業。
六解 五蘊論五頁雲:雲何放逸?謂卽由貪瞋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
七解 廣五蘊論十一頁雲:雲何放逸?謂依貪瞋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爲業。
八解 俱舍論四卷五頁雲: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
九解 法蘊足論八卷九頁雲:雲何放逸?謂于斷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習,不恒作,不常作,舍加行,總名放逸。
十解 品類足論一卷叁頁雲:放逸雲何?謂不修善法性。
十一解 品類足論叁卷二頁雲:放逸雲何?謂于斷惡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習,不別修習,不堅作,不常作,不勤修習性;是名放逸。
十二解 界身足論上叁頁雲:放逸雲何?謂于斷不善法,引集善法,不堅住作,不恒常作,不親不近,不修不習;是名放逸。
十叁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八頁雲:不修善法,名爲放逸。違前所說不放逸性。卽是不能守護心義。 - 朱芾煌
怠惰;放縱自己。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