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爲製,維摩禅室亦依此製,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今
轉申爲禅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維摩經文疏卷二十二、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大唐西域求高僧傳卷上慧輪傳]
(堂塔)禅林之正寢,住持之住所也,故稱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來之說維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國宮城周五裏,宮正北六裏有寺塔,是說維摩經處。寺東北四裏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疊磚,傳雲: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于大唐顯慶年中敕使長吏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傳燈錄禅門規式曰:“長老既爲化主,即處于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說。王簡棲頭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誘曰:“堵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爲方丈。銑曰:宋孝武皇帝時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經家也。”則方丈唯言僧坊之狹小而已,必非由于維摩也。昙鸾之往生論注上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號無赀,乃稱廣大?”
寺廟的住持和尚。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長寬只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來。 - 陳義孝編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長老或住持所居之處。如《維摩诘經》載,身爲菩薩的維摩诘居士,其臥室一丈見方,但能廣容大衆。禅寺比附此說,故名。至唐代,懷海(720-814)建立住持製度後,方丈專指住持的居室,並用爲一般寺院內主持僧的尊稱。《景德傳燈錄》卷六載懷海所製《禅門規式》:“既爲化主,即處于方丈,同淨名(即維摩诘譯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西遊記》第四四回:“打掃幹淨方丈,安寢一宿。”以後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靜室。(常正)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