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a^m!su-ku^la,巴利語 pam!su-ku^la。 略稱糞掃。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舍棄于糞塵中之破衣碎布,洗滌後作成之袈裟。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解頭陀品載,著此衣有十利:(一)慚愧。(二)防寒、熱等。(叁)表示沙門之儀法。(四)天人恭敬。(五)無貪好。(六)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七)有惡易見。(八) 無余物之莊嚴。(九)隨順八聖道。(十)精進行道,無染汙心。故知比丘以糞掃衣爲袈裟,最爲殊勝,最受尊重。
糞掃衣之種類,因律典而異,據十誦律卷二十七載,共有四種:(一)包裹死者而棄于墓地之冢間衣。(二)包裹死者而布施給比丘之出來衣。(叁)在聚落中,置于空地而無所屬者之無主衣。(四)舍棄于巷陌、冢間或糞塵中之弊物,稱爲土衣。另于四分律卷叁十九舉出牛嚼衣、鼠齧衣、燒衣、月水衣、産婦衣、神廟中衣、若鳥銜風吹離處者冢間衣、求願衣、受王職衣、往還衣等,稱爲十種糞掃衣。
此外,凡受持糞掃衣之比丘,稱爲糞掃衣比丘(梵pa^m!su -ku^lika ) 又其他如糞掃食、糞掃缽、糞掃革屣、糞掃臥具等,皆爲遺棄于糞掃處之物。[雜阿含經卷叁十八、四分律卷八、五分律卷二十、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叁](參閱“叁衣”551)
(衣服)又曰衲衣。火燒牛嚼鼠齧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棄之于巷野,與拭糞之穢物同,故名糞掃衣。浣洗縫治之而著于外也。又補納糞掃之衣片而著用之。故亦名納衣。比丘著此糞掃衣,不更用檀越之施衣,爲十二頭陀行之一。糞掃衣之功德,在于離貪著。行事鈔下一曰:“糞掃衣,製著意,此乃世人所棄,無複任用,義同糞掃。”大乘義章十五曰:“糞掃衣者,所謂火燒牛嚼鼠齧死人衣等。外國之人,此等之衣,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行者取之,浣洗縫治,用以供身。”行事鈔下叁曰:“納衣者,四分雲:舍檀越施衣,著糞掃衣。”梵Pa&mdotabv;sukulika。
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棄衣,叁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叁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以上之衣,印度人諱忌,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故名糞掃衣,又名納衣。 - 陳義孝編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一卷九頁雲:如世尊說:糞掃衣少,易得,無罪。雲何少?雲何易得?雲何無罪?尊者世友說曰:少用功而辦故;非多人受用故;多少。隨彼彼時處,皆可得故;名易得。佛所聽許故,智者受用故;名無罪。大德說曰:少價量故,名少。不從他求故,名易得。無攝受故,名無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