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本末”之對稱。法藏于華嚴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釋同教一乘之名義,而以分諸乘彰顯同教一乘之法體。所謂同教之名義,系以一乘爲本,叁乘爲末,合同融和叁一本末,故釋其名義爲融本末。然同教一乘之法體,乃方便引接分爲二乘、叁乘乃至無量乘之諸乘,或將一乘分爲二乘、叁乘乃至無量乘而誘引之者,故所分諸乘即爲同教一乘之法體。
同書又將分諸乘分別爲一乘、二乘、叁乘、四乘、五乘、無量乘等六重。第一重之一乘有七義,即:(一)約法相交參,(二)約攝方便,(叁)約所流辨,(四)約殊勝門,(五)約教事深細,(六)約八義意趣,(七)約十義方便。此六重七義之分別,即祖述華嚴孔目章之所流、所目、攝方便等叁義。其中,第一重之七義一乘依所流、攝方便二義,第二重以下之二乘乃至無量乘等五重則依所目一義。所流者,謂叁乘之法門由一乘海流出。攝方便者,謂叁乘法門乃入一乘之方便。即指叁乘之法門爲一乘之所流,總爲一乘之方便,故稱之爲同教一乘,此爲七義一乘之大要。所目者,謂就叁乘等之法,非以所流、攝方便等義爲一乘,而以叁乘等之當體本來即一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
(術語)融本末之體于同教一乘之體示有一乘,二乘,叁乘等諸乘教之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