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院之美稱,意即能生福德之處,亦有稱之爲福庭者。 (二)梵名Kuruks!etra 。音譯俱噜乞曬。爲中印度之古戰場。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薩他尼濕伐羅國條載,此國大城周長二百裏地之範圍內稱爲福地。蓋因古代五印度國由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幹戈不息。其後二王更合謀欲作最後之決戰,以分勝負,然百姓皆已不堪其苦而不從王命,王乃心生一計,即告谕百姓,此王城二百裏地,自古即爲福利之地,若于此地抗敵而死,得生人中,若能多殺無辜,則受天之福樂。百姓遂奮戰不懈,視死如歸,兩國會戰于此,積屍如莽。古印度人向尊重古人之骸骨,遂相傳謂之福地。[金剛針論]
(雜名)寺院之德號。生福德之地域也。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 陳義孝編
西域記四卷九頁雲:薩他泥濕伐羅國大城、四周二百裏內,彼土之人、謂爲福地。聞諸先志曰:昔五印度國、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幹戈不息。兩主合謀,欲決兵戰,以定雌雄,以甯氓俗。黎庶胥怨,莫從君命。王以爲衆庶者、難與慮始也。神可動物,權可立功。時有梵志,素知高才,密齋束帛,命入後庭;造作法書,藏諸岩穴。歲月既久;樹皆合拱。王于朝坐告諸臣曰:吾以不德,忝居大位。天帝垂照,夢賜靈書。今在某山,藏于某嶺。于是下令營求,得書山林之下。群官稱慶,衆庶悅豫。宣示遠近,鹹使聞知。其大略曰:夫生死無涯,流轉無極。含靈淪溺,莫由自濟。我以奇謀,令離諸苦。今此王城、周二百裏,古先帝世福利之地。歲月極遠,銘記湮滅。生靈不悟,遂沈苦海。溺而不救,夫何謂欤。汝諸含識,臨敵兵死,得生人中。多殺無辜,受天福樂。順孫孝子,扶侍親老,經遊此地,獲福無窮。功少福多,如何失利。一喪人身,叁途冥漠。是故含生,各務修業。于是人皆兵戰,視死如歸。王遂下令,招募勇烈。兩國合戰,積屍如莽。迄于今時,遺骸遍野。時既古昔;人骸偉大。國俗相傳,謂之福地。 - 朱芾煌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之地。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