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m!gha^ra^ma 之略譯。全譯爲僧伽藍摩。又作僧伽藍。意譯衆園。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衆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後世,一所伽藍之完成,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七堂伽藍。七堂之名稱或配置,因時代或宗派之異而有所不同。通常皆爲南面建築,就以研究學問爲主之寺院而言,須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稱佛殿,安置本尊佛。與塔共爲伽藍之中心建築)、講堂(講經之堂屋)、鍾樓(俗稱鍾撞堂,爲懸挂洪鍾之所在)、藏經樓(一作經堂,爲藏納一切經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衆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講堂東西北叁方,即叁面僧房)和食堂(又稱齋堂)等。
禅宗伽藍,則須具有佛殿、法堂(又稱說法堂。相當于講堂,位于佛殿後方)、僧堂(或作禅堂、雲堂、選佛場。僧衆坐禅或起居之所,中央安置文殊菩薩像)、庫房(又作庫院,爲調配食物之所)、山門(又作叁門。即具有叁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等叁解脫門)、西淨(又作東司淨房,指廁所)和浴室(又作溫室,爲溫浴之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淨、浴室爲禁語之所,故總稱叁默堂。[十誦律卷叁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參閱“寺院”2414)
(二)梵語tagara。爲香木之一種。(參閱“伽羅”2770)
(術語)僧伽藍摩Sa&mdotabv;gh&amacron;r&amacron;ma之略,譯曰衆園。爲僧衆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見僧伽藍摩條。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爲衆園,即僧衆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