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想?叁想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想”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一)指叁種惡想。又作叁惡想、叁不善想。即:(一)欲想(梵ka^ma  -sam!jn~a^  ),起貪欲之想。(二)嗔恚想(梵vya^pa^da  -sam!jn~a^  ),起嗔恚之想。(叁)殺害想(梵vihim!sa^  -sam!jn~a^  ),又作惱想,起害人之想。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之說,不貪名利則不生欲覺,不惱衆生則不生嗔覺,不損物命則不生害覺。故叁覺不生,則叁想亦必絕之。[增一阿含經卷十叁、異部宗輪論、無量壽經義疏卷上]

  (二)指叁種善想。又作叁善想。即:(一)出要想(梵nais!kramya  -sam!jn~a^  ),又作出離想。(二)不害想(梵avihim!sa^  -sam!jn~a^  )。(叁)不恚想(梵avya^pa^da  -sam!jn~a^  )。依增一阿含經卷十叁之說,有出離想者,命終時必生于人中;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生于天上;有不恚想者,命終時斷五下分結,于彼處般涅槃。[長阿含經卷八]

  (叁)依大寶積經卷八十二之說,指在家菩薩見乞者而起之叁種心念,即:(一)善知識想。(二)他世富想,又作令後世大富想。(叁)菩提基想,又作令得佛道想。[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四)依大智度論卷二十叁之說,斷除貪等諸結時所起之叁種心念,即:(一)離想,又作離欲想,行者于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中,欲以正智慧觀想,而遠離諸煩惱。(二)斷想,行者欲得無漏道而斷除諸結使。(叁)盡想,又作滅想,入涅槃時,欲滅五受之衆而不複相續。[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成實論卷十四、無量壽經集解卷八]

  (五)淨土行者念佛之時所生之叁種心念,即:(一)歸命想,本尊向東,行者向佛以歸命。(二)引攝想,本尊向西,行者作隨佛之後過十萬億國土之念。(叁)往生想,行者作往生彼國而見佛聞法之念。[往生要集卷中本、往生要集義記卷中之五]

  (六)據般若經,菩薩欲成無上道,應起平等心,于一切衆生無有偏黨,皆生親愛之想,莫生怨心、中人心,故稱叁想。(一)怨想,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亦生親愛之想。(二)親想,于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生親愛之想。(叁)中人想,于非怨非親之人,亦生親愛之想。[大智度論卷七十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名數)一、欲想,起貪欲之思想也。二、嗔想,起嗔恚之思想也。叁、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無量壽經上曰:“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淨影疏曰:“未對境界,預起邪思,名之爲覺。對緣生心,說爲叁想。”[囗@又]一、怨想,于人欲加害于我者,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親愛之想也。二、親想,于父母兄弟及親戚朋友,皆生親愛之想也。叁、中人想。于非怨非親之人,生親愛之想也。見智度論七十二。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出大智度論]  般若經雲。菩薩欲成無上道者。應起平等心。于一切衆生無有偏黨。皆生親愛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叁想。一怨想怨想者。謂有人加害于我。及豁我父母兄弟者。亦生親愛之想也。二親想親想者。謂于父母兄弟。及親戚朋友等。皆生親愛之想也。叁中人想中人想者。謂于非怨非親之人。亦生親愛之想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謂斷想、離想、滅想、是名叁想。大毗婆沙論二十九卷八頁雲:雲何斷想?答:除愛結,余結斷諸想解,名斷想。雲何離想?答: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雲何滅想?答:諸余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如彼卷八頁至十一頁廣說。 - 朱芾煌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叁想”的解釋

又名「叁惡想、叁不善想」,即「欲想、恚想、害想」,又名「貪欲想、瞋恚想(瞋想)、殺害想(惱想),參看「想」。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想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