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者,能生之義;人性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根性。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四(大四六·二○叁下):“能生爲根,數習成性。”據法華經科注載,叁乘根性之中,以能斷惑出界者爲利。
(術語)氣力之本曰根,善惡之習慣曰性。輔行二之四曰:“能生爲根,數習爲性。”
根爲能生之義,人性具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爲根性。 - 陳義孝編
人的本性和本質,俗語謂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盡磨滅的羞恥心,還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這一刹那間爆發。”“根性”源于佛家,謂衆生善惡的業力和習性。《輔行傳弘決》卷二指出:“能生爲根,數習爲性。”意謂能産生善惡的力叫“根”,善惡的習氣叫“性”。如宋·蘇轼《勝相院經藏記》:“凡見聞者,隨其根性,各有所得。”與“根性”相似的還有“根器”。佛教認爲衆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鈍、善惡等區別。如唐·李華《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攝而歸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根據衆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別設立的。佛門主張觀人的根器而“對機說法”,做到有的放矢。(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根爲能生之義;性指習性而言。人性有生善業或生惡業之力,故稱根性。《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稱:“能生爲根,數習成性。”。 - 于淩波居士著
根能生之義,人性具有生善業和惡業之力,故稱爲根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