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薩優美之音聲;或指佛菩薩之應化。大寶積經卷四十菩薩藏會(大一一·二叁一下):“如來語言隨現而轉,不可思議,今當略說。舍利子!如來語者易解了語,易明識語,不高大語,(中略)梵天音語,海潮音語,雲雷音語,(中略)隨虛空量語,一切種妙成就語。”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此系喻佛之音聲如同海潮。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此則喻觀世音菩薩之應化。上所引叁經,大寶積經系說佛的百十語之一即海潮音語。唐朝道暹之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卷十謂,所謂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之不過限。明代一如之法華經科注卷七(卍續四九·二○五下):“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則表示對念觀音者之應化,時節不差,如同海潮之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悲之音聲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梵文法華經之海潮音爲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系“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雲、大洋;garjita 則爲“響”之意。藏譯法華經中之海潮音爲 h!brug-gisgra。h!brug爲雷鳴之意;sgra 爲響之意,全句即指“雷之響聲”,此與海潮音之譯名不符。
(二)我國佛教界流行之梵呗腔調的一種。唱腔與流行于閩、臺間之鼓山調不同。
(叁)民國以來最著名之佛教雜志。由太虛、蔣作賓、陳元白、黃葆蒼等人所發起。初名“覺社叢書”,創刊于民國七年(1918)十月十日。原屬季刊,爲研究及宣揚佛教之雜志。發行五期之後,于民國九年改季刊爲月刊,並改名爲“海潮音”,意爲“人海思潮中之覺音”。以“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爲宗旨。爲民國五十年以前,國內最受重視之佛教刊物。
該刊第一卷第一期之主編爲太虛大師,其他曆屆編輯人員較著者有唐大圓、張化聲、法舫、芝峰、福善等人。民國叁十七年,由大醒主編,以戰事之故,攜至臺灣發行。印順曾爲社長,李子寬曾爲發行人。現任(1988)發行人爲妙然。社址設于臺北善導寺。
(術語)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悲之音聲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法華經普門品曰:“梵音海潮音。”楞嚴經二曰:“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長水之義疏曰:“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此表無緣慈悲應機而說,不待請也。”
佛講經說法或僧衆誦經的聲音,好像海潮之聲,響亮無盡。 - 陳義孝編
海潮聲勢雄壯,漲落有時,常用來比喻佛、菩薩應時對機的說法。如《楞嚴經》卷二說:“佛興慈悲,哀憫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便告諸善男子。”“海潮音”也可以專指觀世音菩薩的“法音”。《法華經·普門品》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中國佛教界把浙江普陀山視爲“觀音道場”。普陀山是個海島,島上有潮音洞,傳爲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之處。此外,“海潮音”又指唱贊誦經之聲。如唐·劉長卿《送少微上人遊天臺》詩:“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唱贊誦經之聲抑揚起伏,稱爲“梵呗”,源于印度的法曲。以海潮比況梵呗,十分形象。(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