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n~jali,巴利語同。又作合十。即合並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本爲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認爲右手爲神聖之手,左手爲不淨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爲一,則爲人類神聖面與不淨面之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之面目。般若心經中之“不垢不淨”即爲此意。關于恭敬合掌禮佛之文,廣見于諸經論中,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舉之(大九·九下)“恭敬合掌禮”,觀無量壽經所舉之(大一二·叁四五上)“合掌叉手,贊歎諸佛”等。又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爲恭,印度以合掌爲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于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爲其中之第四位。
關于合掌之形式,以密教而言,將左右兩手配于金剛界與胎藏界,或理與智、定與慧等,並將十指配于五大、十波羅蜜等。此外,大日經疏卷十叁,舉出十二合掌之說,即:(一)堅實心合掌。(二)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叁)未敷(開)蓮合掌。(四)初割蓮合掌。(五)顯露合掌。(六)持水合掌。(七)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脊(背)互相著合掌。(十)橫柱指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奧之意義。[法華經譬喻品、法苑珠林卷二十、禅林象器箋卷十](參閱“十二合掌”336)
(術語)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爲敬,印度以合掌爲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爲恭,外國合掌爲敬。手本二邊,今合爲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雲: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斂容呈恭,製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製掌合一心也。”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的一種敬禮。 - 陳義孝編
合掌又稱“合十”,謂兩手十指相合。原爲印度表示致敬的禮儀,猶如中國傳統以拱手爲敬,現代通行以握手爲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歸敬。如《西遊記》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孫悟空有事,要見如來。””《日用規範》介紹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規》謂:“合掌,指頭當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又有一種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稱爲“蓮花合掌”。隋·智顗《觀音義疏》解釋合掌的意義:“外國合掌爲敬。手本二邊,今合爲一,表不敢散誕,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讀者》十五:“我無有言說,我只合掌贊美你們的純潔與偉大。”在俗語中,合掌的用法較多。如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應難量,浮萍蹤迹多漂蕩,何時合掌。”此指相會,會合。又如清·李漁《憐香伴·倩媒》:“這話說來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舊時詩文對偶詞句意義類同、相近,謂之“犯合掌”。如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指出:“耿偉《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晝”二字合掌。”(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禮敬。 - 莊春江居士編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誕的一種敬禮,對高德尊者方行此禮。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