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日本禅宗叁派之一。明代永曆八年(1654),我國黃檗山萬福禅寺之隱元隆琦(1592~1673)應日本長崎興福寺逸然之邀請,與獨湛相偕至長崎弘揚臨濟禅。四年後,谒見德川家綱,翌年受賜山城國宇治之寺地。其後叁年,于當地開黃檗山萬福禅寺,創黃檗宗,與日本臨濟宗、曹洞宗並爲日本禅宗叁派。四年後,由弟子木庵性缌繼承萬福禅寺。隱元轉至江戶白金創建瑞聖寺,並于近江正明寺等處大弘禅風,此宗遂傳于關東。然萬福寺在第五代高泉中興之後即逐漸衰微。至嘉永四年(1851),始由第叁十叁代良忠重整宗門,宗風複蘇。明治七年(1874),與臨濟宗合並。二年後,又告獨立。此宗以萬福寺爲大本山,另有五百余寺。其宗規開示正法眼藏、實相無相之法門。此外又以教禅一如爲其宗旨。隱元于中國承繼臨濟宗楊岐派之禅風,主張禅淨一致,宣揚西方阿彌陀佛淨土信仰,鼓吹念佛禅,而異于日本其他禅宗之宗風。複認爲“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己身彌陀,唯心淨土”,又與一般淨土信仰不同;且以漢音諷經,于法會與修行方式上仍保留明代風格。[黃檗宗鑒錄、佛教各宗綱要卷九](參閱“臨濟宗”6507)
(流派)宗名取于福清之黃檗山。唐貞元五年,正幹禅師傳六祖之法,開創此山,斷際禅師住此,大振法道,名遂著。希運寂後,臨濟義玄之門裔,大爲繁興,爾後黃檗之道場,與臨濟之宗風,一其盛衰,隆于宋,廢于元,至明代複興。崇祯九年,隱元住此山,尤能中興黃檗之古道,清順治十一年,應日本之請,讓席于門人慧門性沛而東渡,遂爲日本黃檗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