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十種真實理。即:(一)攝化衆生之差別方便中,有十種所知之谛理。即謂十地中第五地菩薩之差別方便智有十谛之別:(一)世谛,根未熟,不堪入大,爲說四谛、十六行等法。(二)第一義谛,根已熟堪入大者,爲說第一義法空。(叁)相谛,爲不解第一義、疑惑一向斷滅者,說諸法非有非無,乃一實相。(四)差別谛,聞一實理惑之,以谛爲一者,爲說二谛差別不一。(五)說成谛,既聞差別,執有各體,離正念者,爲說四谛等法乃隨言說而因緣集成,其體無自性。(六)事谛,爲正見之衆生說,若迷于四谛將起苦果之事;即說苦谛。(七)生谛,若迷于四谛將造集,能生後苦;即說集谛。(八)盡無生智谛,若解四谛則能滅染累;即說滅谛。(九)令入道智谛,爲正見之衆生說應解達苦等;即說四谛中之道谛。(十)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谛,爲大乘可化之衆生說成就大乘如實之行德。[舊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十地經論卷七、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二]
(二)開演苦等四谛爲十種。即:(一)逼切苦谛,指苦果中生、老、死、怨憎會等四苦逼切之法。(二)財位匮乏苦谛,指財位匮乏等求不得苦。(叁)界不平和苦谛,地、水、火、風四界不和産生之病苦。(四)所愛變壞苦谛,指愛別離苦。(五)粗重苦谛,指有漏法之五取蘊苦。(六)業谛,指一切業因。(七)煩惱谛,指一切惑法。(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谛,聽聞無漏正法,如理作意修習。(九)正見谛,指中道正見。(十)正見果谛,指寂滅無爲之果。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以此十者配以四谛,謂之開四谛,谛觀八苦、二集、兩道、一滅。[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法苑義鏡卷一]
(術語)十藏所诠之理謂之十谛。法集經曰:“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诃薩十谛?所謂世谛,第一義谛,相谛,差別谛,觀谛,事谛,生谛,盡無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來智谛,是名十谛。”廣弘明集序曰:“學統九流,義包十谛。”
世谛、第一義谛、相谛、差別谛、觀谛、事谛、生谛、盡無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來智谛。 - 陳義孝編
如谛施設建立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