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所斷惑(梵dars/ana -ma^rga-praha^tavya^nus/aya )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修道時
所斷滅之惑,則稱修惑(或思惑)。俱舍宗以執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爲見惑,執迷于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爲修惑。唯識宗以見惑爲後天之煩惱,稱爲分別起,系因邪師或邪教等誘導,而于心上生起者;修惑爲與生俱來,而自然産生之先天性煩惱,稱爲俱生起(表一)。此外,以見思二惑爲空觀能斷之煩惱,故天臺宗立此二惑,而與塵沙惑、無明惑並稱叁惑。其中,見思惑因對叁界內之事物而起,能招感叁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故稱界內惑。並以其共通叁乘所斷之煩惱,故亦稱通惑。
(一)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爲見惑八十八使(表二)。即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于見道觀叁界之各四谛,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斷有十使;集、滅二谛所斷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所斷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共斷叁十二使。于色界、無色界各四谛所斷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故叁界共計斷八十八使。複次,十惑中,小乘以貪、嗔、癡、慢四者通于見修二道所斷,疑與五見,則唯爲見所斷,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爲修惑八十一品(表叁)。即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嗔、癡、
慢,在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若以此十種配合九地,更依煩惱之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共爲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與十種修惑,合稱九十八隨眠。
(二)大乘唯識宗以十惑中之貪、嗔、癡、慢、身見、邊見六者通于見修二道所斷,其余四者唯爲見所斷,而說見惑有一一二種,即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惑,共爲四十惑;色界、無色界各四谛下各除嗔,而爲九惑,合爲七十二惑,故
叁界合計一一二惑。修惑有十六種,即于欲界有貪、嗔、癡、慢、身見、邊見等六惑;色界、無色界則各除嗔而爲五惑,合爲十惑,叁界合計十六惑。見思二種,總計共有一二八根本煩惱(表四)。[俱舍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六、雜阿毗昙心論卷四、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六、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六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摩诃止觀卷五下、俱舍論光記卷十九](參閱“九十八隨眠”126、“見道”3000、“修惑”4047)
(術語)見見思條。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 陳義孝編
見惑前文已敘,茲再述其概要。謂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一身見、二邊見、叁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六貪、七嗔、八癡、九慢、十疑。前五是爲五利使,後五是爲五鈍使。此十使曆叁界四谛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十使具足,集、滅、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見邊見。四谛下合爲叁十二,上二界四谛下,余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嗔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爲五十六,並前叁十二,合爲八十八使也。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