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r!s!t!ipara^mars/a。乃執著于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之見。全稱見等取見。略稱見取。系四取之一,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有漏劣法爲聖者所斷,故執此劣法爲勝者,稱爲見取。此以染汙之慧爲體,唯分別起,能障苦及不淨之無顛倒解爲業。另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叁十之“七見”項載,見取見又作戒盜見,指不知如來之正戒,妄執牛戒、狗戒等外道、不正之戒法,而誤以爲可達涅槃之戒行,此種執著即稱見取見。[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俱舍論卷十九、顯揚聖教論卷一、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八、成唯識論卷六](參閱“七見”98、“十隨眠”499、“五見”1099、“四取”1704)
(術語)五見之一。確執諸邪見及自身以爲最勝爲一切鬥诤之本者,以一切劣爲勝者。唯識論六曰:“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诤所依爲業。”俱舍論十九曰:“于劣爲勝,名爲見取。有漏爲劣,聖所斷故。執劣爲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于非真勝法中謬見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見取。”梵D&rdotblw;&sdotblw;&tdotblw;ipar&amacron;marśa。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爲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見。 - 陳義孝編
十種煩惱之一,五見之一。乃執著于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之見,又稱爲見等取見,略稱見取。有漏劣法爲聖者所斷,故執此劣法爲勝者,稱爲見取。此以染汙之慧爲體,唯分別起,能障苦及不淨之無顛倒解爲業。《成唯識論》曰:“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爭所依爲業。”參閱“五見”條。 - 于淩波居士著
見即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對於這叁不正見,執以爲實。見取見又名非果計果,即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卻妄執已得聖果的錯覺。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