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聲聞之人于見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減所緣之觀境與能緣之行相,而觀四谛之理。小乘修道階位上,忍位共分上、中、下叁個階段,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觀四谛,依此次第縮觀之觀法,稱爲減緣減行。緣,爲所緣之義,指觀之對境,即謂四谛。叁界分爲上(色界、無色界)、下(欲界)兩界,于上下兩界中各觀四谛,合爲八谛,即八緣。行,爲行相之義,即觀四谛之狀態;四谛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計有十六行相。即:在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等四行相;集谛有因、集、生、緣等四行相;滅谛有滅、靜、妙,離等四行相;道谛有道、如、行、出等四行相。上下八谛共爲叁十二行相。
下忍位與其前之暖、頂二位相同,須修上下八谛叁十二行相,至中忍位始用縮觀法,漸減漸略,直至僅留一行二刹那觀,稱爲中忍滿。中忍位以前,觀猶未成熟,故不能作縮觀;中忍位以後之上忍位、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刹那觀而無間入于正道,以唯爲一刹那,故無從修減略之法。故縮觀法唯有中忍位適用。
在中忍位所以要減緣減行,即將作趣入見道之准備(方便加行),故須漸次縮小觀之範圍,以使觀智猛利,而生起無漏真智,直達見道之階位。其減略之順序,第一周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欲界之苦谛,複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苦谛;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谛,複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谛。如是觀欲界之滅谛、上界之滅谛,乃至以道、如、行叁行相觀上界之道谛,至此,減略“出”之一行相,即爲減行,爲第一周。
從第二周以下,同樣以觀欲界之苦谛爲始,至最後以道、如二行相觀上界之道谛,再減“行”之一行相。如是漸次減一行相,至第四周又從欲界苦谛開始、再漸次觀至上界道谛時,減略“道”之行相。至此上界道谛下之觀行皆已減除,故稱減緣。在減緣時,原亦有減行,但以攝于減緣中,故不稱減行。
如是依序而觀,于第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等七周減緣、而于其他之二十四周減行,此謂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至第叁十一周複可減叁十二行相中之叁十一行相,而僅存有欲界苦谛下之“非常”一行相。換言之,第叁十一周只觀欲界苦谛之“非常”行相,其後則重新觀欲界苦谛下之“非常”一行相,而至中忍滿位。即于第叁十一周,僅留“非常”一行相不減。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審慮與決定的二刹那之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觀欲界之苦谛,稱爲中忍滿。亦即中忍之位系至一行二刹那而滿,自此開始,無間生起善根,僅以一刹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行相而入于上忍位,又于此無間之刹那中,觀欲界之“苦”行相,圓滿忍位而入于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證成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是知此上忍與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緣且同一行相,亦即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義章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二十叁、法華玄義釋簽卷叁上等諸書以“二行二刹那”之心來觀欲界之“苦”而稱之爲中忍滿。于此,古來說法紛纭,或以留“非常”一項者爲二行二刹那,而留其余叁行相中之任一行相者爲一行二刹那;或謂正觀、減滿之故,故稱二行;或謂就“習修”與“得修”二者而稱二行。要之,一行二刹那之說,在大毗婆沙論以後,即爲小乘之定說,而所謂二行二刹那則不免誤謬,其“二行”一詞,恐系“一行”之誤寫,後人不察,妄設會釋,久之,其說乃益加紛亂。[阿毗昙毗婆沙論卷叁、大毗婆沙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叁、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一、顯宗論卷叁十、法華玄義卷叁、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叁]
(術語)緣者,指上界四谛與上二界四谛之八谛。行者,指欲界四谛下十六行相與上二界四谛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聲聞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連環普觀此上下八谛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減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謂之減行,每減其四行相自減一谛,故謂之減緣。其所以減之者,泛觀上下八谛之叁十二行相,觀智浮漫而不猛利,故自中忍以後漸漸狹其觀境,以養成猛利之觀智,遂爲發真無漏智之算引也。上下八谛之叁十二行相,第一回自第一觀至第叁十一,因而減去第叁十二即上界道谛下出之一行相,第二回更自第一觀至第叁十,因而減去第叁十一即上界道谛下行之一行相。如此每一周自下逆次減一行相,終至減第一即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即減去者,叁十一行相也。減此叁十一行相中,每第四周減一谛,故謂之減緣,減于他叁周之行相,謂之減行。即減緣七周,減行二十四周,合于叁十一周減去叁十一行也。第四周謂之減緣者,上下八谛,爲所緣之境,叁十二行相,爲對于此之能緣觀解,故減四行相即減所緣之境一谛也。因而逆次減去,每至第四行相,不謂爲減行,特附以所謂減緣即減谛之名耳。見行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