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借他人之物以獻客,謂借花獻佛。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叁、卷四受決定記品第二、修行本起經卷上現變品第一、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佛本生故事中。據載,昔時有一婆羅門弟子,名曰善慧,于四出參訪途中,至蓮花城,聞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善慧欲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國王已囊括全城鮮花以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不得一花。後于井邊遇一年輕婢女,手捧一瓶,瓶中藏七莖優缽羅花,善慧乃懇切求花。婢女受其至誠所感,遂許以五莖,唯留二莖寄托善慧獻佛,以積自己之功德,然欲善慧許以“未得聖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爲夫妻”爲條件。善慧求花心切,遂諾許之。得花之後,趕至城門許願獻花。燃燈佛乃爲其授記,謂其于無量劫後,必可成佛,號爲釋迦牟尼。
善慧即釋迦牟尼之前身,婢女爲釋迦牟尼成佛前之妻子耶輸陀羅之前身。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大叁·六二二上):“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于佛。”元雜劇中有“借花獻佛”之語;或謂“借”爲“寄”之訛。[異出菩薩本起經、六度集經卷八儒童受決經、生經卷五、菩薩處胎經卷七破邪見品第二十六]
(雜語)過現因果經,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獻佛。按元雜劇有借花獻佛語。借當是寄花之訛。今俗用爲借他人物以獻客之意。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衆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叁寶,稱爲“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爲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爲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衆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枝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臺;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如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佛,與哥哥上壽咱!”(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