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戒律?戒律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戒律”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律”的解釋

  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規律。梁高僧傳卷一記述昙柯迦羅譯出僧祇戒心圖,更請梵僧立羯磨法受戒。此爲我國戒律之始。唐代,鑒真赴日,于東大寺設戒壇授戒,並建立唐招提寺弘傳戒律戒律遂流傳于日本。

  我國與日本之佛典,用“戒律”一語之例頗多。然在印度經律論中缺乏典據,亦不見其定義。如長阿含卷十五種德經(大一·九六下):“舍家財業,棄捐親族,服叁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比丘具足戒律。”上引之中,“戒律”原語,對照南傳長部  Son!adan!d!a  sutta,其相當字爲  pa^timokkhasam!vara,即梵語pra^timoks!asam!vara  。此梵語通常譯爲波羅提木叉律儀,或別解脫律儀。波羅提木叉譯爲戒律之例,亦見于雜阿含經卷二十五。又分別功德論卷一(大二五·叁二上):“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故曰律藏也。”其中,“戒律藏”之原語爲Vinaya-pit!aka,然而,普通  vinaya  僅譯爲律。

  由上例,可見戒律之原語並不一定。通常,戒之原語爲  s/i^la  或  si^la。此外,  s/iks!a^,  sikkha^(譯作學)亦譯爲戒,又有  s/iks!a^pada(譯作學處)亦然,例如二百五十戒之戒字原語即爲  s/iks!a^pada。又  pra^timoks!a,  pa^timokkha(音譯波羅提木叉)譯爲戒本、戒經等,upasam!pada^  譯爲具足戒。故知“戒”之原語,極爲複雜。律之原語,除特殊情形外,泰半爲  vinaya。由此,戒與律之原語,可視爲  s/i^la  與  vinaya;然而  s/i^la-vinaya  合成語在巴利叁藏中並未發現,漢譯之小乘律及大乘經論中均無此語,故戒律一語實難下定義。

  概言之,戒,系以自發之心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之意義。蓋佛教教團之確立,須賴教團秩序之建立,故有分別製成之規律條文,與違反時之罰則,凡此,皆稱爲律。若由內心自發遵守一切律文,則稱爲戒。或亦有以戒律僅爲一般之規範者,此一說法甚爲普遍。要之,戒之範圍窄,律則包含一切律儀,僧人之威儀亦含攝其中;即就廣義而言,“戒律”一語實有戒、律、律儀等義。[四分戒疏卷一上、大乘義章卷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一、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叁章、第四章(印順)](參閱“戒”2896、“律”3789、“律宗”379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律”的解釋

  (術語)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語屍羅,Śila譯曰戒,防非止惡之義。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dotblw;a,譯曰律(淨影),梵語毗尼Vinaya,譯曰律(南山),法律之義。漢靈帝建甯叁年,安世高首出義決律二卷。次有比丘諸禁律。魏世天竺叁藏昙摩迦羅到許洛。慨魏境僧無律範,遂于嘉平中與昙谛譯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圖。此爲中國戒律之始。見僧史略。大乘義章一曰:“言毗尼者,名別有四:一曰毗尼,二曰木叉,叁曰屍羅,四曰律。(中略)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爲戒。叁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爲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國名優婆羅叉,此翻爲律。解釋有二:一就教論,二就行辨。若當就教诠量名律,若當就行調伏名律。”四分戒疏一上曰:“或雲屍羅,或雲波羅提木叉Pr&amacron;tmok&sdotblw;a,或雲毗尼。(中略)初雲屍羅,此翻爲戒。戒有何義?義訓警也。由驚策叁業遠離緣非明其目也。(中略)叁雲毗尼,唐稱爲律,古譯毗尼,皆稱爲滅。今以何義,翻之爲律?律者法也,從教爲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略抄)。是初淨影于毗尼有四名,別舉律之梵名,後南山但爲叁名,以律之梵名爲毗尼也。”開宗記一本曰:“言律藏者,梵雲優婆羅忏,此譯爲律。律則法也,非法無以肅威儀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律者梵雲毗尼,華言稱律。(中略)不出叁義: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爲教,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中略)二言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分氣也。(中略)叁雲律字安聿。聿者筆也,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戒律”的解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戒律”的解釋

防止佛教徒邪非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是二百五十條戒。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戒律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