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凝住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動搖,稱爲寂;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而呈現安靜之狀態,稱爲靜。蓋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處、遠離散亂等,且攝持平等。[顯揚聖教論卷十叁、六門教授習定論、往生論]
(二)指涅槃之寂滅無相。無生即寂,無滅即靜;涅槃境界遠離諸苦,湛然常住,無生無滅,故稱爲寂靜。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就有余依及無余依地各說四種寂靜。(一)有余依中:(1)苦寂靜,謂永盡諸漏,及斷除後有之衆苦,而得當來不生之法。(2)煩惱寂靜,謂斷除一切之煩惱,而得畢竟不生之法。(3)不損惱有情寂靜,謂永斷煩惱,不造諸惡,修習諸善。(4)舍寂靜,謂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憂,安住于正念正知。(二)無余依中:(1)數教寂靜,謂諸數及言教等並息。(2)一切依寂靜,謂有余依中雖有施設依乃至後邊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總斷離此等諸依。(3)依依苦寂靜,謂依准前述之八依,永滅除衆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慮不生。[法蘊足論卷四、卷六、般若燈論卷二、十八空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瑜伽論記卷二十四]
(術語)離煩惱曰寂,絕苦患雲靜,即涅槃之理也。華嚴經一曰:“觀寂靜法,滅諸癡闇。”毗婆屍佛經下曰:“調禦大丈夫,導引于群生,令至寂靜道。”資持記下四之二曰:“寂靜即涅槃理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
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 - 陳義孝編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頁雲:複言:世尊!雲何寂靜?世尊告曰:未來苦果、愛永斷故。
二解 瑜伽十叁卷十七頁雲:雲何寂靜?謂從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靜。
叁解 瑜伽五十四卷叁頁雲: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爲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
四解 瑜伽七十卷十頁雲:叁苦永離故;名爲寂靜。
五解 如九種心住中說。
六解 如五聖智叁摩地中說。
七解 雜集論八卷十五頁雲:又于現法、憂惱寂靜。故次問言何故名寂靜?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八解 雜集論十卷十頁雲:寂靜者:于擾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 朱芾煌
平靜的;安甯的,指「涅槃」。 - 莊春江居士編
脫離一切之煩性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之道理。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