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見集所斷之邪見、見取見、疑、無明。即十一遍行中,除身、邊二見之九者。此九者于緣上之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界,或合緣二界,故品類足論卷五謂,有諸隨眠爲欲界系緣色界系、緣無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爲色界系緣無色界系。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則謂,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之外,不能緣上地爲境,此無明等雖亦能緣上地,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小乘、雜集論等亦謂除此九之外,其余貪、嗔、慢等不能上緣,唯識則謂此等亦得緣上地。[俱舍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六]
(術語)九種緣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五者及見集所斷之邪見,見取見,疑,無明,四者。蓋十一遍行中,除身邊二見者也。俱舍論十九曰:“于十一中,除身邊見,所余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于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品類足論五)言,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界系。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有諸隨眠,是色界系緣無色界系。約地分別,准界應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六曰:“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余不能緣上地爲境。此無明等雖亦有能緣上地者,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由依彼門起分別故,立彼爲所緣。”是也。但小乘及雜集論等,謂唯此九能上緣,余貪嗔慢等,不能上緣,然成唯識論六曰:“有處,言貪嗔慢等不緣上者,依粗相說,或依別緣。”總之此等亦得緣上地也。出于大毗婆沙論十八,瑜伽師地論六十二等。
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見、疑、無明等九種。即十一遍行中,除身、邊二見外之九種。此九種于緣上之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界,或合緣二界,故《品類足論》卷五謂:有諸隨眠爲欲界系緣色界系、緣無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爲色界系緣無色界系。《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則謂,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之外,不能緣上地爲境,此無明等雖亦能緣上地,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小乘、雜集論等亦謂除此九之外,其余貪、嗔、慢等不能上緣,唯識則謂此等亦得緣上地,見《成唯識論》卷六。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