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即:(一) 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叁)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六)叁摩呬多地,(七)非叁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叁)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無余依地。此中,初九地系屬叁乘境,觀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證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順序。此說見于瑜伽師地論卷一至卷五十。
(名數)瑜伽論一部所明之法門,有十七種,是爲瑜伽論所觀之境,故雲十七地。一、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叁、有尋有伺地,四、無尋有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六、叁摩呬多地,七、非呬叁摩多地,八、有心地,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叁、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無余依地也。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叁摩呬多地、非呬叁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 - 陳義孝編
如瑜伽師地論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