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生身菩薩。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者。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載,清淨人潛心修習叁摩地,得以父母所生之肉身,毋須天眼而自然觀見十方世界。此世所出現之肉身菩薩,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傅大士、行基菩薩等。又劉宋求那跋陀羅叁藏,懸記六祖爲肉身菩薩。壇經大師事略(大四八·叁六二下):“其戒壇乃宋朝求那跋陀羅叁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授戒”。”
肉身菩薩于入寂後可得全身舍利。所謂舍利,據法苑珠林卷四十所載,舍利即身骨,爲有別于凡夫死人之骨,故保留梵名。可分爲叁種:(一)骨舍利,白色;(二)發舍利,黑色;(叁)肉舍利,赤色。據金光明經舍身品載,舍利系經由無量六波羅蜜功德而修得。是以,舍利經戒定慧所薰修,爲難得之最上福田。另據玄應音義卷六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
全身舍利系于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後,其身軀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如法華經所載多寶佛之全身舍利,又如六祖惠能、憨山、石頭希遷等皆存全身舍利。民國以來,示寂于臺灣之慈航、清嚴等亦爲全身舍利之肉骨不壞菩薩。
(菩薩)猶言生身菩薩。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宋求那跋多羅叁藏,懸記六祖稱爲肉身菩薩。楞嚴經八曰:“是清淨人修叁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壇經大師事略曰:“其戒壇宋朝求那跋多羅叁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是授戒。”
又名生身菩薩,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已是菩薩。 - 陳義孝編
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爲“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爲“肉身”。如《楞嚴經》卷八:“是清淨人修叁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雜書》詩:“自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複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衆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又如明·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嶽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後民間亦稱大善人爲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後,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塗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中,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陸次雲《湖壖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