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九無學?九無學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九無學”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九無學”的解釋

  梵語nava^s/aiks!a^h!。即無學位之人有九種優劣差別,又作九種阿羅漢。自己之所作成辦,無複修學之位,稱爲無學位,謂阿羅漢果等。(一)于聲聞之第四阿羅漢果分爲九種。有關九無學之名稱及次第,諸經論所舉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經甘露味論卷上載:(一)退法,若遭疾病等異緣,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羅漢中最鈍根者。(二)思法,懼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殺,以保所得。(叁)護法,于所得之法防護不退,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四)安住法,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姓。(五)堪達法,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姓。(六)不動法。(七)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及無生智;此中修練爲因而得者稱爲不動,依本來種姓者稱爲不退;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叁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八)慧解脫,了斷慧障之煩惱,于慧得自由。(九)俱解脫,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汙無知,得滅盡定,于定、慧能自在。此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鈍而分,後二者就所離之障而分;又依次相當于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所說,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九無學加有學位之十八種,稱爲二十七賢聖,乃小乘聖者分類之一種。[大乘義章卷七本]

  (二)據俱舍論卷二十五所載,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種阿羅漢加入獨覺、佛而成九無學。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爲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種。[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二、雜阿毗昙心論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九無學”的解釋

  (名數)九種羅漢也。見羅漢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九無學”的解釋

  (名數)無學位有九根之別:(一)一退相,二守相,叁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脫相,九俱解脫相也。中阿含經第叁十福田經曰:“雲何九無學人?思法,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成實論第一分別賢聖品曰:“阿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死相、可進相、住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不退相。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中略)如是九種,名無學人。先十八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爲一切世間福田。”大乘義章第十七本釋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別,後二約法。前七種,猶如毗昙中六種羅漢。六羅漢者,退、思、護、住、升進、不動。彼阿含經分不動人以爲二種,故有七。(中略)後二慧解脫及俱解脫,約法以別。前七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二)一退法,二思法,叁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七不退法,八獨覺,九佛。俱舍論第二十五曰:“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七聲聞。獨覺在覺,名二覺者。由下下等九品根異,今無學聖成九差別。”是爲唯就根次第立九種之別者,即退法爲下下根,思法爲下中根,乃至佛爲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論光記二十五,同頌疏二十五等。參照羅漢條。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九無學”的解釋

  九種的無學位。中阿含經所說的九無學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俱舍論所說的九無學是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獨覺、佛。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九無學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