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各郡建立開元寺,作爲官方之寺院,主要負責國家之祝典法儀;亦有從已有之寺院轉用爲地方官祈求國運儀式之場所。此種儀式不僅將佛教之恩惠賜予國民,更有誇示中央政府權威之意圖。
關于玄宗敕命全國建立開元寺之因緣,今已不可考,惟據“西安府城內元大開元寺興教碑”之碑文所載,知開元二十八年(疑爲二十六年之訛),玄宗曾與勝光法師于延慶殿對論“佛恩”問題,論後玄宗乃誓爲佛弟子,遂于天下之州府各置開元寺一所。然今已無文獻可考察當年全國各州府是否皆奉敕造寺,僅于舊唐書卷九有“天寶叁年(744)四月,敕兩京及天下諸州鑄金銅天尊及佛像各一尊,置之開元寺”之記載。然于現今所存各種佛教史文獻,如唐代鑒真和尚(曾赴日本,後成爲日本律宗之祖)之東征傳,與來華留學之日僧圓載、圓仁、圓珍等人之旅行記中,則載有較具體之資料,如諸州開元寺之名稱,及部分有關之記事。另據大明一統志所列舉,當時留存者,有直隸真定府冀州開元寺、元氏縣開元寺、永平府開元寺、順德府開元寺、陝西西安府鹹甯縣開元寺、福建泉州府溫陵開元寺、福州府閩縣開元寺、山東登州府開元寺、河南歸德府開元寺、甯陵縣開元寺、虞城縣開元寺、南陽府舞陽開元寺等十二處,已非往日盛況。
各地開元寺于唐宋時代,高僧輩出,如蘇州開元寺之元浩、辨秀,齊州開元寺之義楚,洪州開元寺之道一、棲隱,鄂州開元寺之玄晏等。其中以洪州開元寺之道一尤爲著稱,自大曆四年(769)駐錫該寺,闡弘南嶽懷讓之禅法,而成當代禅道之重鎮,世人尊稱爲“馬大師”。諸州之開元寺曆來興衰不一,雖經元明之重修,現存者不多。[佛祖統紀卷叁十四、釋氏稽古略卷叁、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六十一、第一○四、第一一七、第二○○、第二七八、第叁九五、第四五七、第五○七]
(一)位于江蘇吳縣西南。爲叁國時代孫權之乳母陳氏所建。初稱重元寺、通元寺。至唐代,改稱開元寺。晉代時,自海中漂來石佛二尊及佛缽一只,今珍藏寺中。曆代以來,本寺先後有禅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印宗、荊溪湛然、長慶慧棱、黃龍楚南、清涼澄觀、慈雲遵式等宗門大德棲止之。[開元寺志、大明一統志卷八]
(二)位于福建晉江。建于武後垂拱二年(686),初名蓮華寺,後改興教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敕改稱開元寺。曆五代至宋,創支院百余所,元代賜名“開元萬歲禅院”。至正年間(1341~1398)遭祝融之災,明代洪武、永樂兩朝漸次重建,明末鄭芝龍又重修大雄寶殿、拜聖亭、山門外紫雲屏殿等,爲一包括東西兩翼之建築群。其中以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馳名遠近,爲我國聞名世界富有曆史性之建築。東塔始建于唐鹹通六年(865),初爲木塔,南宋改爲磚塔,今之石塔乃南宋紹興二年(1132)至淳祐十年(1250)所重建,高四十八公尺余。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初爲木塔,北宋改爲磚塔,今之石塔爲紹定元年
(1228)至嘉熙元年(1237)所重建,高四十四公尺余,二塔均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之石構建築,上刻佛像,十分精美。大雄寶殿又稱百柱殿,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築,爲明代遺構,殿上之鬥栱有飛天樂使二十四尊,雕刻精致。[福建通志卷二六四、大清一統志卷叁二八]
(叁)位于江西南昌新建縣之東。又稱上藍院。即唐代馬祖道一弘揚禅風之著名道場。道一得南嶽懷讓之心法後,先後駐錫建陽、南康、撫州、虔州等地之道場,建陽在今福建省,其余皆在江西省。自大曆四年(769)開始,道一居止于本寺,繼續其接化生涯,當代另一禅門龍象石頭希遷則大多弘法于湖南一帶,世人每將“江西馬祖道一”與“湖南石頭希遷”並比爲禅界雙璧。由是,本寺亦成爲當時禅徒輻湊之名刹。本寺于宋代時改稱能仁寺,明代改稱永甯寺,至清代,又更名爲祐清寺(或佑清寺)。[大明一統志卷四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二叁九、江西通志卷一一一]
(四)位于陝西西安東大街西首。建于唐玄宗開元年中。玄宗于開元二十六
年(738)敕令全國各大都市廣建開元寺,其中以本寺之規模最大,唯曆代失修,寺容殘破,已非舊觀。
(五)位于河南商丘縣城南。建于唐代。宋代更名寶融寺,又稱興隆寺。寺內有唐代書法家顔真卿所書之“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
(六)位于河南虞城縣舊縣城北。建于宋紹聖叁年(1096),後徙地改建于今縣治之西南隅。
(七)位于廣東潮州。乃東南一大叢林。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稱開元萬壽禅寺,明代以後稱開元鎮國禅寺。建築古雅,香火極盛。
(八)位于山西大同。(參閱“善化寺”4875)
(九)位于臺灣臺南。爲著名的佛教古刹。原系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嗣子鄭經爲奉養其母董氏所建之“北園別館”,創建于明永曆年間(1647~1661)。康熙二十八年(1689),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等捐俸改建爲寺,時稱海會寺。此後,曆經乾隆年間之重修、擴建,疊改寺名爲榴環寺、榴禅寺、海靖寺,終定名爲開元寺,以迄于今。
寺內有鄭經所鑿之鄭經井一口,及鑿井時所掘出之海螺化石,及七弦竹一株,據雲此竹爲明永曆叁十四年移自河南臥龍崗,爲董氏親自種植者。寺中並珍藏有鄭成功親筆文件及其所用之餐器。此外,尚有臺灣最早鑄造之銅鍾一口,及後園之圓光叁塔。塔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爲寺僧藏骨之所,今已成爲該寺之標幟。
本寺開山住持爲志中法師。後代住持之較著名者,有同治、光緒年間之榮芳、傳芳、玄精諸禅師。榮芳曾赴福建鼓山受戒,並赴少林寺習禅及武技,且精書畫,頗爲當時臺省人士所推崇。傳芳亦曾赴福州等地求法受戒,返臺後傳戒弘法,度衆甚多;至今約有末寺八十余座,通稱爲傳芳和尚派下。玄精出家前,原擅道教方術,故任開元寺住持後,時顯靈異。臺灣光複後,繼任住持有證光、印明、眼淨等人。證光、眼淨二人先後興辦延
平佛學院及開元佛學院,造就不少僧材。現任(1988)住持爲悟慈法師,創辦有開元幼稚園、開元育幼院、慈愛醫院,及慧光圖書室、開元禅學院等。
(寺名)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紀年爲寺號。其後興廢不一。現今存者已無多。[囗@又]福建泉州溫陵開元寺。唐中宗嗣聖叁年,郡儒黃守恭所創基。以匡護爲第一世。九年號興教寺,神龍元年,改爲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玄宗敕各州郡置開元寺,複更稱爲開元寺。至宋代支院凡百二十區。元初合爲一寺,世宗賜額大開元萬壽禅寺。元末天下紛亂,寺亦荒廢。明太祖命正映來住,寺複中興,至隆慶萬曆之間,又極衰頹,佛殿僧舍,多爲民居。崇祯末,殿堂存者十叁,支院二十余雲。其中東塔西塔,今尚存,皆以花崗石築造。有溫陵開元寺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