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廈村西側之靈渡山(大頭山)上,與杯渡山相對。創建年代不詳,僅知宋、明兩代嘗加修建,清道光二十年(1840)遷至現址重建,鹹豐十一年(1861)改建,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
據廣東考古輯要“釋老篇”及寶安縣志“人物略”載,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杯渡禅師以杯渡海,駐錫屯門山(即杯渡山),後遷駐屯門山數裏外之小山,稱爲靈渡山,山中有寺,即靈渡寺。
靈渡山之地形頗似猛虎踞地,本寺即位居虎頭處。寺旁之林壑,地湧清泉,稱爲杯渡井,甘冽醇郁,千年未枯竭。寺境有古鍾一口,造于道光年間。
香港最早的寺廟,港地佛教的發源地。位于風景秀麗的元朗廈村西側。相傳梁代禅師懷渡留居此地而得名。寺內最早的建築始于唐代,後經陸續擴建。現有的主體建築建于1840年。1860年重新修建,至1927年完成。寺內保存有曆史價值的大鍾、懷渡井等文物古迹。清代粵中名儒陳澧題匾稱:“雲動山移,泉飛石立,池平樹古,水曲花回。”該寺是目前香港、九龍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和遊鑒佳境。(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