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六種和同愛敬。又作六慰勞法、六可喜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稱,菩薩與衆生有六種和同愛敬: (一)身和敬,指同禮拜等之身業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贊詠等之口業和敬。(叁)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業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見和敬,指同聖智之見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學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據大乘義章卷十二舉出:(一)身業同,(二)口業同,(叁)意業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等六者,稱爲六和敬。另據祖庭事苑卷五列舉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诤,(叁)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據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記載,外同他善,稱爲和;內自謙卑,稱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稱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見,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同見和敬。(叁)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然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薩住于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衆生一切樂事,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皆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衆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皆有佛性,未來必得無上清淨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薩住于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衆生諸根性欲,與衆生樂,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皆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爲意慈和敬。[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仁王般若經卷下、四分律卷五十、大乘義章卷十二]
(名數)僧以和合爲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聖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也。叁、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叁業、同戒、同見、同學。”本業璎珞經上曰:“所謂六和敬:叁業、同戒、同見、同行。”嘉祥仁王經疏下曰:“余經以同利爲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爲和。內自謙卑,名之爲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叁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義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同,二口業同,叁意業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行事鈔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叁名體和,身口意叁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诤。叁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爲六和。蓋出于此。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诤。亦知衆 - 明·一如等 撰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複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 - 陳義孝編
一同戒 二同見 叁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
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攝得衆生爲成就。故必須久處。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是爲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爲和。內自謙卑。名之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戒爲和敬
二同見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因此知見分別。增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見爲和敬
叁同行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諸行。漸漸積功德。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行爲和敬
四身慈和敬 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說身慈爲和敬
五口慈和敬 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語言。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爲和敬
六意慈和敬 菩薩心常在無緣慈叁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心意。與衆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說意慈爲和敬 - 隋·智顗 撰
身同。口同。意同。戒同。施同。見同。是謂六同。等修佛法。離諸慢爭。故名和敬。亦名質直心 - 唐·李師政 撰
即理和與事和。
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
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
1、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
2、口和同語,是言語不起诤論,同念經;
3、戒和同修,是戒律共同遵守;
4、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
5、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
6、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