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六無畏?六無畏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六無畏”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無畏”的解釋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位別,稱爲六無畏。即真言行者于地前叁劫所得之利益。無畏,安穩蘇息之義,此六處爲行者再生蘇息之處,故稱六無畏。即:(一)善無畏,行十善業,止十不善業,常生于人天,遠離叁途之苦,爲第一蘇息處。即真言行者依叁密之行而供養本尊之位。(二)身無畏,修循身觀等,不生貪愛,于己身離諸扼縛,爲第二蘇息處。即真言行者依有相之觀行,本尊之衆相現前之位。(叁)  無我無畏,了知我乃取蘊之積集,求之不可得,離我之扼縛,爲第叁蘇息處。即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之一切分段中,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之位。(四)法無畏,觀察諸蘊即空,遠離諸蘊之扼縛,爲第四蘇息處。即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如鏡像水月,觀無性無生之位。(五)法無我無畏,觀察法無我性,覺了本不生之理,遠離法之扼縛,爲第五蘇息處。即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得心自在之位。(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觀自心畢竟空性,我、蘊、法及無緣等皆同一性,即了知自性無性而生空智,遠離有爲無爲界之二種扼縛,爲第六蘇息處。即真言行者觀心實際,住虛空無垢菩提心之位。此六無畏配以叁劫,前四者乃初劫之位,第五爲第二劫之位,第六爲第叁劫之位。唯叁劫乃就所度之叁妄執(粗、細、極細)而立,六無畏則就能度之淨菩提心而說。[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卷叁、真言名目、大日經疏鈔卷一、秘宗教相鈔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無畏”的解釋

  (名數)真言行者于地前叁劫所得之利益也。見無畏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無畏”的解釋

  (名數)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之差別,謂之六無畏,無畏者,安穩蘇息之義,一切衆生被煩惱所縛而似死滅,若到此六處,則各各離彼之扼縛,而得蘇息,故名無畏。凡大日經之說相,地前立叁阿僧祇劫,于此叁劫越粗妄執與細妄執及極細妄執之叁妄執,此上更立十地,爲開發金剛寶藏位,以上上方便更斷微細之妄執,而至于佛果。即叁劫十地之次第,叁劫爲地前,十地爲地上。十地者,第四之一切也(與顯教以叁劫爲究竟異),于此地前叁劫差降真言行者所得之功德而立六無畏也:一善無畏,是即世間之善心,持五戒十善等離叁途業之位也。真言行人修叁密而供養本尊之位與之齊。二身無畏,二乘行者不淨觀等成就,于身之扼縛得解脫之位也。真言行人依有相觀于壇上本尊衆相現前之位與之齊。叁無我無畏,二乘之人證無我之理,于一切法觀無我相之見道位也。真言行人于本尊海會覺衆像爲緣生,不生愛著之位與之齊。四法無畏,二乘之人于五蘊等法覺性相爲空證偏真之理之無學道位也。真言行人于瑜伽境界如水月鏡像觀無性無相之位與之齊。五法無我無畏,叁乘之人,了萬法唯心心外無法而心得自在之位也。真言行人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得自在之用之位與之齊。六平等無畏,一乘之人了萬法一實真如,于諸法無能所本末,住于平等法界之位也。真言行人現諸法本不生,住心實際平等本源之位與之齊。已上六無畏以叁劫配之,則前四者乃初劫之位,第五者乃第二劫之位,第六者乃第叁劫之位也。但叁劫就所度之妄執而立之,六無畏就能度之淨心而立之。見大日經疏叁十、住心廣名目六、辯惑指南叁。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六無畏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