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語凡有四:(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數珠。(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珠鬘之義。(叁)japa-ma^la^,念誦鬘之義。(四)aks!a-su^tra,意譯爲珠之貫線。
蓋梵語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濕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之習慣。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發掘之“龍王歸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懸念珠之婆羅門像,此雕像被推定爲二世紀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時念珠之使用業已風行于婆羅門之間。烏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奧義書(梵Rudra^ks!a -ja^ba^lopanis!ad ,據傳編于四世紀頃)中,記載烏嚧陀啰佉叉(梵Rudra^ks!a )即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另于惡刹摩利加奧義書(梵Aks!ama^li^kopanis!ad )中則詳述念珠之製法、功德、材料,並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昙五十字門及其深秘之義。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時代,恐系在婆羅門教(二世紀)之後。而在我國,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則始于隋唐之際。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之記載雖多(多爲後期之經典),然律部經典卻未有任何記載,且以律典爲所依之南傳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故知念珠雖爲我國、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僧俗所攜行之重要法具,甚至成爲佛教徒之標幟,然溯其本源,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于佛陀所製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
于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之起源,一般多以木患子經所記載佛陀對波流離王之開示爲通說。木患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此外,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另有不同記載;亦有謂念珠之來源,系由比丘計算布薩日數所持之黑白叁十珠爲濫觞。
念珠之顆數,諸經所載不一,略舉較常見之用法:(一)木患子經作一百零八顆。(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舉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叁)數珠功德經亦舉出四種,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爲上品,一百零八顆爲最勝,五十四顆爲中品,二十七顆爲下品。(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謂上品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此外,另有叁十六顆、十八顆。上記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顆爲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叁昧而斷除百八煩惱。(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叁)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叁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叁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爲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然爲便于攜帶,遂叁分一百零八爲叁十六,或六分爲十八,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征意義之差別,僅系曆代祖師爲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舉示者。
有關念珠之材料,諸經所載,種類繁多:(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舉金、銀、赤銅、水晶、木患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舉香木、俞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啰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則分別列舉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又稱四天珠,乃附加于一百零八顆中間之四顆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于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插入數取。記子又稱弟子珠,一般有十顆、二十顆,或四十顆,系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顆爲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撚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爲計數。若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爲水晶所成),則稱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載,諸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撚珠至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掐撚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産生諸種功德。據木患子經載,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滿二十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諸谄曲者,則命終之後,得生第叁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樂行。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載,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誦咒、誦經、念佛,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遍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功德亦有異說。陀羅尼集經謂各種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爲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謂,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俞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于諸功德中最爲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此外,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爲最殊勝。
于密教中,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之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蓋于法會中,念誦既畢,于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于寶筥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
儀法會所用之念珠亦別于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稱爲裝束念珠,特用于盛儀中。此外,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成者,則稱半裝束念珠。又依叁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之別,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規。以叁部而言,據蘇悉地羯啰經之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噜梛啰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于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撚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以五部而言,據攝真實經載,于佛部,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于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于寶部,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于蓮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于羯磨部,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合撚之。以叁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載,于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節以掐之;于蓮華部,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叁指而掐之;于金剛部,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叁指而掐之。
于密教諸尊中,手持念珠者頗多,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准提佛母、千手觀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觀音系于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稱爲數珠手。[大日
經卷一具緣品、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四、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一數珠儀則品、釋氏要覽卷中、開元釋教錄卷叁、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類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物名)即數珠也,又以撚數珠而雲。唐書李輔國不茹葷血,常爲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
念佛時所使用的記數珠。 - 陳義孝編
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製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製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爲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叁昧”。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爲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淨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入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叁昧寶王論》)此外,在印度古代,貫穿叁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這可能是念珠的來源。在小說中引用如:魯迅《彷徨·離婚》:“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撷著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念佛時所使用的計算珠。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