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菩薩地至佛地間之行位。包括種性地、解行地、淨心地、行迹地、決定地、決定行地、畢竟地七位。(一)種性地,乃佛道之因種成就不壞。(二)解行地,依次前進修方便行,于出世道得行解。以上二地于大乘義章唯作菩薩地前之位;華嚴孔目章卷二則定種性地爲十解以前,解性地爲十行、十回向。(叁)淨心地,即初地。入此地者,實際上已證一分真如,離無明住地之惑,從而對菩提淨信希望。(四)行迹地,即二地以上乃至七地,于此間起修道。(五)決定地,即第八地。至此地者,決定趣向無上菩提。(六)決定行地,即第九地。乃由前地再向上增進。(七)畢竟地,即第十地及如來地。第十地中因行圓滿,如來地中果德已極,故稱畢竟地。[菩薩地持經卷十、大乘義章卷十二]
瑜伽四十九卷一頁雲:如前所說十叁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爲地。何等爲七?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叁、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爲雜地。前種姓住,名種姓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叁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叁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如來住地,于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