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禅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衆(清衆)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禅家僧堂關于大衆行、住、坐、臥等威儀所定之僧製,爲叢林衆僧所必須遵守之儀則。清,爲清淨大海衆之略稱;規,爲規矩准繩之意。又以所立之儀軌能清淨大衆,故稱清規。禅宗自達磨東來後叁百年中,禅僧多依住律院或岩穴、樹下,尚未營立禅刹。至唐代洪州百丈山之懷海禅師爲使禅僧之說法住持得以合法,始營建禅刹,並參照大小乘經律,製定叢林規矩,撰清規二卷,廣爲流行,世稱古規、古清規、百丈清規。此爲禅家清規之始。
百丈清規一書包括叢林之一切事務,諸如法堂、僧堂、方丈之設置,並由僧衆之中選擇十賢衆擔任十職,十職分爲西序:首座(前堂、後堂)、書記、知藏、知客、知浴;東序: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更設置寮元、堂主、化主、莊主、知殿等,一切事皆有專職負責之人。凡大衆之朝參、夕聚、齋粥、普請等皆有規定。學衆聚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並設長連床,供坐禅偃息。而住持須爲兼具道眼及德行者,居住于方丈之中,時時出法堂,上堂升座、小參垂示,以禦大衆。凡此種種遂成爲叢林新例,而與律法不同。世人即稱爲百丈清規。此後天下叢林皆依准此規爲寺院生活之儀則。然後世亦有以禅林清規系違背佛製之戒律,而加以诋毀者。
百丈清規一書曆經唐末、五代逐漸散佚,今部分見于楊億之禅門規式及百丈規繩頌兩書之中。百丈清規之後,我國陸續撰出之清規有:宋代宗赜作禅苑清規(崇甯清規)十卷、瑞嚴之無量宗壽禅師作日用小清規(入衆日用清規、入衆清規、日用規範)一卷、婺州金華之惟勉禅師作叢林校定清規總要(鹹淳清規、校定清規、婺州清規)二卷、元代東林澤山之一鹹禅師作禅林備用清規(至大清規、澤山清規、東林清規)十卷、中峰明本禅師作幻住庵清規一卷、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敕重編敕修百丈清規二卷、道齊作禅苑清規總要二卷、繼洪作村寺清規一卷、明代壽昌下第叁祖天界之道盛禅師作壽昌清規一卷。其中敕修百丈清規系將崇甯、鹹淳、至大叁本及幻住清規等加以刪繁補缺,重新诠次,分成九章,厘爲二卷。從明迄今皆通行此本,雖其名仍爲百丈清規,然內容精神已去古清規益遠。九章中,前四章規定有關祝聖、國忌、祈禱、佛誕節、涅槃節、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曆代諸祖忌等儀式。此皆律所未定,古規所缺者。五至九章,則爲叢林本身之規章製度。此外,其他宗派亦仿效清規所製定之規製,如律宗之省悟作律苑事規叁卷,天臺宗之自慶作教苑清規一卷。明代後,教門之規製混亂,叢林之行法亦隨之廢弛。
在日本,關于清規之撰述,有曹洞宗所依用之道元禅師作永平清規、紹瑾禅師作瑩山清規、即中玄透作永平小清規,臨濟宗所依用之清拙正澄作大鑒清規、東漸易公作叢林拾遺略清規、無著道忠作小叢林清規。至德川時代則有黃檗宗之隱元隆琦作黃檗清規、妙心派之小叢林略清規、曹洞宗面山作僧堂清規等。另有淨土宗慈空之蓮門清規、日蓮宗日燈之草山清規等。
現代叢林中實行清規之主要項目,有:(一)結夏與結冬,叢林極重視之四大節爲結夏、解夏、冬至、年朝。結夏,即結夏安居,亦稱結製,期日原爲每年陰曆四月或五月之十五日,解夏則于七月或八月之十五日,然自元代以來,各提前一日,講習禮儀,以便期內專心修道;結冬則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之間,結製安居,專修禅法。即所謂冬參夏講。(二)安單,凡曾受具足戒之比丘,若衣缽戒牒俱全,遊方各寺,皆可挂單暫住。如挂單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稱爲安單。(叁)大請職,即一寺之人事安排。爲叢林冬期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五日舉行。(四)貼單,通常于每年陰曆十月十五日公布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五)打七,禅衆爲克期取悟,叢林中每年自陰曆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舉行禅七,每七天爲一期,或打七,或打十七,不定。此爲結冬中重要行事。(六)普請,即普遍邀約大衆勞作之謂,又稱出坡。(七)歲計,爲叢林歲末會計報告。(八)肅衆,對僧衆違犯清規之處分。(九)榜狀牌示,指叢林行事通知方式,通常有知單,貼榜、書狀、牌示等。(十)鍾鼓法器,爲叢林號令之器具。[禅籍志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上傳禅規法條、景德傳燈錄卷六末附禅門規式、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社會(南懷瑾)]
(書名)唐德宗元和年中百丈山懷海禅師始立天下禅林之規式,謂之清規,即百丈清規也。後稱曰古清規。其後一家之祖師各應時處而製寺規,皆謂之清規。清規者,清淨之儀軌也,所立之儀軌,能清淨大衆,故名清規,我國有備用清規,敕修清規,日用清規等。日本有大鑒清規,永平清規,瑩山清規等。但百丈清規今不傳。釋門正統四曰:“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禅師,始立天下禅林規式,謂之清規。議者恨其不遵佛製,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