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乘俱舍宗所立。爲“七聖”之對稱。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一)五停心位: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五觀,順次對治貪、嗔、癡叁毒及著我、散亂等五障。(二)別相念住位:于身、受、心、法等四項所緣,觀其自性與共相,以治淨、樂、常、我四顛倒。(叁)總相念住位:總觀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四)暖法位。(五)頂法位。(六)忍法位。 (七)世第一法位,具觀叁界四谛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間最勝之善根之位。前叁位爲叁賢,又稱外凡;後四位爲四善根,又稱內凡。以未生無漏智,不能名聖;而以入正性離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稱七方便、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以最初資糧、加行二位,總名七方便位。[大乘義章卷十七本、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華嚴五教章卷二]
(二)大乘所謂之七賢,即(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叁)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此七賢皆于地前調心順道,故稱爲七賢。[仁王經天臺疏卷上]
(名數)又曰七方便位。亦曰七加行位。小乘見道以前之修行位也。總稱見道以前爲賢位,見道以後爲聖位。賢位中有七位: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謂之叁賢位,四、煗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謂之四善根。此中有通別二名,通者,皆稱爲七賢,皆稱爲加行位。別者前叁位爲叁賢。後四位爲四善根,或四加行位。今則對于後之七聖位,而總稱七位爲七賢位。見四善根條。[囗@又]有大乘之七賢。仁王經天臺疏上曰:“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叁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爲七賢。”
(名數)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即通叁賢與四善根(後之四)而爲七賢。見玄義四下。
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謙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叁是叁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王經天臺疏上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叁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