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忍辱?忍辱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英漢對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忍辱”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梵語ks!a^nti,巴利語khanti,西藏語  bzod-pa。音譯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譯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令心安穩,堪忍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亦即凡加諸身心之苦惱、苦痛,皆堪忍之。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載,忍辱含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等叁種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爲最,以忍辱爲六波羅蜜之一,乃菩薩所必須修行之德目。  

  聲聞、緣覺二乘與菩薩雖皆行忍,其意大別,優婆塞戒經卷七羼提波羅蜜品謂二乘所行之忍辱,唯爲忍辱,非波羅蜜,菩薩所行之忍辱則特稱忍辱波羅蜜(梵ks!a^nti  -pa^ramita^  ,意譯忍度)。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安忍波羅蜜多品亦謂行觀一切皆空之安忍,稱爲安忍波羅蜜,除外則爲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惡分別之安忍僅爲安忍,無此等分別則稱安忍波羅蜜。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記載忍辱波羅蜜之類別,包括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衆苦)、谛察法忍(能審谛觀察諸法)等叁種。又十善行中有忍辱行,即指忍受各種侮辱惱害而不起嗔恨心之修行。[長阿含經卷二十一戰鬥品、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福田相品、十誦律卷五十七、攝大乘論本卷中、唐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乘義章卷十二](參閱“六波羅蜜”1273、“波羅蜜”344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術語)梵語羼提K&sdotblw;&amacron;nti,譯曰忍辱,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也,六波羅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維摩經佛國品曰:“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注“肇曰:忍辱和顔,故系以容相,而豈直形報而已。”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Endurance  ==  忍辱

See  Patience.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Patience  ==  忍辱

endurance,  the  third  Paramita.  There  are  groups  of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ten  and  fourteen,  indicating  various  forms  of  patience,  equanimity,  repression,  forbearance,  both  in  mundane  and  spiritual  things.  Patience  refers  to  bearing  insult  and  distress  without  resentment.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爲六波羅蜜之一。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诘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叁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爲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于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産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爲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叁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引申爲“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忍辱”的解釋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頁雲:言忍辱者:謂于他怨,終無返報。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忍辱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