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貪欲、嗔恚、愚癡(又稱貪嗔癡、淫怒癡、欲嗔無明)叁種煩惱。又作叁火、叁垢。一切煩惱本通稱爲毒,然此叁種煩惱通攝叁界,系毒害衆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特稱叁毒。此叁毒又爲身、口、意等叁惡行之根源,故亦稱叁不善根,爲根本煩惱之首。
大智度論卷叁十四分叁毒爲正叁毒(貪欲、嗔恚、愚癡)與邪叁毒(邪貪欲、邪嗔恚、邪見愚癡),以邪叁毒者難度,正叁毒者易度,故諸佛淨土有正叁毒,而無邪叁毒。摩诃止觀卷六上以思惑上之貪、嗔、癡爲正叁毒,見惑上之貪、嗔、癡爲邪叁毒。又依大藏法數卷十五,二乘及菩薩皆有叁毒。二乘之人欣求涅槃爲貪欲,厭離生死爲嗔恚,迷于中道爲愚癡。菩薩欲廣求佛法爲貪欲,呵惡二乘爲嗔恚,未了佛性爲愚癡。[雜阿含經卷二十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下、大乘義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參閱“叁不善根”530)
(術語)又曰叁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爲貪。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嗔毒,恚忿之心名爲嗔。以迷心對于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叁、癡毒,迷闇之心名爲癡。心性闇鈍,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癡毒獨起,名爲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爲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癡毒相應而起也。智度論叁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爲癡,叁毒爲一切煩惱根本。”大乘義章五本曰:“此叁毒通攝叁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衆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爲毒。”止觀五曰:“四大是身病,叁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叁毒,即名叁毒。”智度論十九曰:“一切叁界無常,爲叁衰叁毒火所燒。”涅槃經曰:“毒中之毒無過叁毒。”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嗔癡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爲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二嗔毒忿怒之心。名之爲嗔。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嗔毒。叁癡毒迷惑之心。名之爲癡。若于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癡毒。 - 明·一如等 撰
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叁毒。 - 陳義孝編
一貪毒 二嗔毒 叁癡毒
次見愛而辨叁毒者。此二科既有合離之異。事須分別。若合但取癡一分爲見。余一分及貪恚。並合爲愛也。若離則見愛之中各有叁毒。如此曆叁界五行。則離出九十八使。一切煩惱通名毒者。毒以沈毒爲義。惱壞之甚。故雲沈毒。以其能壞出世善心。故名爲毒也
一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爲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曆叁界五行。十五貪使並是貪毒。但上二界煩惱既薄故。別受愛名
二嗔毒 違忿之心。名之爲嗔。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嗔使。並是嗔毒。數人義上二界無嗔也
叁癡毒 迷惑之心名之爲癡。若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癡毒。亦名無明。無明有二種。一者相應無明。即是與叁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應共起。二者不相應無明。即是叁界五行下十五癡使也 - 隋·智顗 撰
貪欲。嗔恚。愚癡是也。此毒能生萬咎 - 唐·李師政 撰
對于種種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叁:
一、貪 對于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欲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著爲性。
二、嗔 對于違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謂之嗔,嗔者憎恚爲性。
叁、癡 對于違順諸境,苦樂諸受,而起與道理相違愚癡之想,是謂之癡,癡者迷暗爲性。
此叁謂之毒者,毒以沈毒爲義,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傷命。此叁亦爾,能害衆生,壞其善心,故名爲毒也。 - 明·楊卓
「貪(另譯作「淫」)、瞋(另譯作「怒、恚、瞋恚)、癡」的合稱,另作「叁垢、叁火、叁縛」。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