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惑?叁惑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英漢對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惑”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一)又作叁障。天臺宗就界內、界外之惑所分之見思、塵沙、無明等叁惑。  (一)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即迷于推度叁世道理之煩惱;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即迷于現在事理之煩惱。此見思惑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共斷,故稱通惑。由此招感叁界之生死,故爲界內之惑,須以空觀對治之。(二)塵沙惑,迷于界內外恒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稱爲塵沙惑。菩薩斷除見思惑後,易著于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衆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能妨礙菩薩出假利生,化度衆生。又此惑爲菩薩所斷,故又稱別惑,通于界內外,須以假觀破之。(叁)無明惑,于一切法無所明了,故稱無明。即迷于中道第一義谛之煩惱。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屬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又稱別惑。須以中觀破之。

  若論斷位,則別圓二教不同。依別教之說,十信位能伏住見思惑,初住能斷除見惑,七住能斷盡思惑,八、九、十住能斷除界內之塵沙惑,十行斷界外之塵沙惑,十回向能伏住無明惑,初地以後至妙覺位能斷除十二品之無明惑。依圓教之說,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之煩惱,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斷除見惑,七信位能斷盡思惑,八、九、十信能斷除界內外之塵沙惑,初住以後至妙覺位能斷除四十二品之無明惑。實則叁惑原系一惑之粗細分,惑體無別,其粗者稱爲見思,細者稱爲無明,介于其間者稱爲塵沙,是故,所謂斷舍,當無前後異時之別。又若以叁惑對配二障,則見思惑相當于煩惱障,塵沙惑、無明惑相當于所知障。[摩诃止觀卷四上、卷六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上、法華玄義釋簽卷叁下、卷四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叁、卷七之四、四教義卷一、四念處卷四]

  (二)爲叁毒之異稱,即貪欲、嗔恚、愚癡等叁種根本之迷惑。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名數)或雲惑,或雲煩惱,或雲漏,或雲垢,或雲結。皆爲同體異名。天臺一家統收一切之妄惑爲叁類:一、見思惑,如身見邊見等,邪分別道理而起,謂之見惑,如貪欲嗔恚等,倒想世間事物而起,謂之思惑,離此見思二惑即離叁界,聲聞緣覺以之爲涅槃,菩薩更進而斷後之二惑。如此見思,叁乘之人通斷,故名爲通惑,後之二惑,名爲別惑。二、塵沙惑,爲化道障。菩薩教化人之障也。菩薩教化人,必通如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然心性闇昧,不能達此塵沙無數之法門,自在教化,謂爲塵沙之惑。蓋非謂惑體有塵沙之數,惑體唯爲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門多故名塵沙也。菩薩欲斷此劣慧,得所謂道種智,必于長劫之間學習無量之法門。叁、無明惑,又稱障中道之惑,爲障蔽中道實相理之惑,與前思惑中之癡惑異。彼爲障蔽空理之惑,枝末無明也。此爲迷于根本理體之惑,根本無明也。此無明十二品斷,即爲別教之佛,四十二品斷,即爲圓教之佛,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Three  Delusions  ==  叁惑

In  Tien  Tai,  three  doubts  in  the  mind  of  Bodhisattva,  producing  three  delusions,  i.e.,  
1.through  things  seen  and  thought  2.through  the  immense  variety  of  duties  in  saving  humans  3.through  ignorance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義也。一見思惑見即分別也。謂意根對法塵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見思惑。亦名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蒴叁乘共斷故也。二塵沙惑塵沙惑者。謂衆生見思數多。如塵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薩之行專爲化他。若令衆生能斷見思之惑。于菩薩即是斷塵沙惑。而亦名別惑者。別在菩薩所斷故也。叁無明惑無明惑者。謂于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叁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衆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叁惑”的解釋

  天臺四教儀集注明叁惑
  一、見思惑  見即分別也。謂意根對法塵,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思即思維,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亦名通惑,通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共斷故也。
  二、塵沙惑  塵沙惑者,謂衆生見思數多,如塵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薩之行,專爲化他。若令衆生,能斷見思之惑,于菩薩即是斷塵沙惑,而亦名別惑者,別在菩薩所斷故也。
  叁、無明惑  無明惑者,謂于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別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亦名別惑也。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惑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