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製戒。(一)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製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不與取),(叁)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诳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叁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叁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于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于非情之境發得。又前叁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于仁、義、禮、智、信五常,複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雜阿含經卷叁十叁、增一阿含經卷二十、毗尼母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叁、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論卷十四、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二、摩诃止觀卷六之上]
(二)亦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製戒。即:(一)殺生,(二)偷盜,(叁)邪淫,(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五)飲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灌頂經卷一、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等皆舉此說。
(叁)爲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製戒。即禁絕:(一)奪生命,(二)不與取,(叁)虛妄語,(四)欲邪行,(五)邪見等。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飲酒戒,另加邪見戒。[雜阿含經卷叁十一、增一阿含經卷七、優婆塞戒經卷六、優婆塞五戒相經、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
(術語)一不殺生戒,不殺生物也。二不偷盜戒,不取不與也。叁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語戒,不爲無實之言也。五不飲酒戒,不飲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謂之優婆塞,女子謂之優婆夷。大毗婆娑論名爲五學處。大莊嚴經名曰五大施。俱舍論名曰近事律儀。俱舍論十四曰:“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爲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叁欲邪行,四虛诳說,五飲諸酒。”[囗@又]指持五戒之優婆塞而雲五戒,如趙五戒,智舉五戒等。仁王經上曰:“有千萬億五戒賢者。”
(術語)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之製戒。見戒條。
Five Commandments == 五戒
see Five Precepts.
[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衆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叁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诳惑衆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爲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 - 明·一如等 撰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诳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 陳義孝編
一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 叁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
次叁歸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論雲。念佛如醫王。念法如服藥。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藥禁忌。今所以次叁歸而明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爲提謂等在家弟子。受叁歸已。即授五戒。爲優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故經雲。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屍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爲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叁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
一不殺生戒 雲何名殺生。若實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起身業有作已。是名殺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其余系閉鞭打等。是殺方便非正罪
二不偷盜戒 雲何名盜。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其余計校乃至手捉未離地等。是盜方便非正罪
叁不邪淫戒 雲何名邪淫。若女人爲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守護。若出家戒法護。乃至自婦受一日戒法。若有娠乳兒。及非道處。如是犯者。名爲邪淫。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其余言戲。以物相要。乃至捉手觸身。未遂淫事。皆爲邪淫方便非正罪
四不妄語戒 雲何名妄語。不淨心欲诳他。隱覆實事。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妄語之罪。從言聲相解生。若不相解。雖不實語。皆是妄語方便。不謂正罪
五不飲酒戒 雲何名酒。酒有叁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叁者藥酒。若幹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叁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也
次此應明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種得戒。五篇七聚相。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及叁千威儀。八萬律儀。是中皆應次第略出科目。辨大聖從粗至細製戒之意。事轉繁多具列(雲雲)。今欲且逐要出諸禅定智慧法門科目次第。此諸戒中事數。至下第六卷。別更隨要者出之 - 隋·智顗 撰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是爲五戒。淨度經雲。持定者天令五神護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營救門戶不令惡□ - 唐·李師政 撰
法蘊足論一卷二頁雲:諸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于現世,爲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爲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爲五?謂離殺生者,離殺生緣故;滅怖罪怨,能離殺生。是名第一。離不與取者,離劫盜緣故;滅怖罪怨,能離劫盜。是名第二。離欲邪行者,離邪行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邪行。是名第叁。離虛诳語者,離虛诳緣故;滅怖罪怨,能離虛诳。是名第四。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有于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于現世,爲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爲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 朱芾煌
五戒者,戒爲戒止不爲,五戒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飲酒以其過在縱逸狂亂愚癡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與十善中同。但五戒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墮叁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 明·楊卓
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製戒。即:一、 殺生,二、偷盜(不與取),叁、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诳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于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于非情之境發得。又前叁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見《俱舍論》卷十四。 - 于淩波居士著
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莊春江居士編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不殺傷害衆生生命;
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
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
不妄語——是不說欺诳騙人的話;
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