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二種性?二種性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二種性”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即指本性住種性及習所成種性二種。種性爲梵語gotra  之譯。又作種姓。系唯識系及如來藏系典籍所用之術語。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菩薩地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大叁○.四七八下):“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大乘莊嚴經論遂承此說,于種性品第四舉有性種(梵prakr!tistha  )與習種(梵samuda^ni^ta  )二種。且依其機能複別舉所依自性(梵a^s/rita  -svabha^va  )與能依自性(梵a^s/raya  -  svabha^va  ),合以上二種爲四種種性之特質,然基本上仍爲二種性說。

  以上二例,乃對菩薩種性而言。此外,引用莊嚴經論之究竟一乘寶性論,則解種性爲如來性(梵tatha^gata-gotra  ),認爲此系一切衆生所具有之性質,故稱一切衆生爲“如來藏”(梵tatha^gatagarbha  ,含有如來胎者)。[瑜伽論研究(宇井伯壽)、大乘莊嚴經論研究(宇井伯壽)、寶性論研究(宇井伯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名數)地持經一說:一性種性,性者本性,謂自無始以來,法爾六處殊勝,而未種解脫分之善也。二習種性,習爲習修,聞法界等流教法,習修衆善而成之種性也。唯識論九曰:“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囗@又]楞伽經二說:一聖種性,叁乘聖者證涅槃之種也。二愚夫種性,愚癡凡夫迷執諸法之性也。是種即能生之種,性即數習之性,非理性之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名數)一、本性住種性,此自無始以來,依附第八阿賴耶識,法爾所存之大乘無漏法爾種子也,此種性于我等具縛之身中亦自無始備于法爾,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輪回,而于阿賴耶識之中,持之而不失壞也。二、習所成種性,聞如來之教法,而起聞思修之叁慧,新熏習有漏之善種,依此熏習力增長彼法爾無漏之種子者。具此本有新熏之二種性,而得完全菩提涅槃之妙果也。見百法問答鈔六。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出地持經]  一有性謂四大。五陰。六根。六塵。乃至涅槃等。皆是世間假名施設。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二無性謂四大乃至涅槃等假名。畢竟空中一切悉無。是名無性。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出楞伽經]  種即能生之種。性即數習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聖種性謂聲聞觀五陰苦空。厭惡生死。忻求涅槃。則成聲聞種性。緣覺觀五陰緣起。修遠離行。則成緣覺種性。佛即覺了五陰等法。本來空寂。無生無滅。叁惑俱遣。衆德悉備。則成佛種性。經中不言菩薩種性者。菩薩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種性。故不言也。(叁惑者。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二愚夫種性謂愚癡凡夫。于五陰諸法及世間事。種種妄想分別。非有爲有。無常計常。隨事執著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出地持經]  種即種子。有發生之義。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以由菩薩根性不定。故有二種之分也。一性種性性種性者。即本性爲性也。謂菩薩六入殊勝。分別一切諸法。悉皆明了也。(六入者。謂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也。殊勝者。菩薩根有勝力。故所見色等一一殊勝也。)二習種性習種性者。即數習爲性也。謂菩薩從初發心。修習衆善所得之性也。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種性”的解釋

  [出大智度論]  一總性謂一切諸法。性本空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故名總性。二別性謂人喜作惡事。則以惡爲性。好集善事。則以善爲性。如火以熱爲性。水以濕爲性。故名別性。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二種性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