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叁世。(一)前際(梵pu^rva^nta ),指過去。(二)後際(梵apara^nta ),指未來。(叁)中際(梵madhya^nta ),指現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八·八叁六上):“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叁際,不離叁際。”[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九](參閱“叁世”536)
(二)系梵語traya r!tavah! 之意譯,又作叁際時。乃印度一年所分之叁期。然以叁際配于月日,曆來有諸種異說,較重要者有神泰、真谛、普光、玄奘等諸說,其中真谛與玄奘之說相同,即:(一)熱際(梵gri^s!ma -rtu ),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二) 雨際(梵vars!a -r!tu ),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叁)寒際(梵hemanta -rtu ),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大唐西域記卷二複將叁際分爲六時,即:(一)自正月十六日至叁月十五日,稱爲漸熱。(二)自叁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稱爲盛熱。(叁)自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稱爲雨時。(四)自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稱爲茂時。(五)自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稱爲漸寒。(六)自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稱爲盛寒。[俱舍論寶疏卷十一、梵網經古迹記卷下末、大藏法數卷十二](參閱“曆”6227)
(術語)猶言叁世也。頌疏九曰:“一前際即是過去,二後際即是未來,叁中際謂現在世。”青龍仁王疏叁曰:“所言際者是際畔義,謂有爲法墮叁世故。無爲實相無前後中,故雲無際。”見叁世條。
1.指過去、現在、未來叁時。2.指內、外、中間叁處。 - 陳義孝編
俱舍論十二卷二頁雲:于一年中,分爲叁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