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叁種類聚。又稱叁定聚。即:(一)正定聚,(二)邪定聚,(叁)不定聚。大智度論卷八十四言能破顛倒者,稱爲正定;不能破顛倒者,稱爲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因緣則不能破者,稱爲不定。又依釋摩诃衍論卷一之說,十聖爲正定聚,叁賢爲不定聚,凡夫爲邪定聚。[長阿含經卷八、集異門足論卷四](參閱“叁定聚”562)
(二)將“我”及“法”分爲叁大類,即:(一)以因緣之離合而言,凡具有生滅之性質者,稱爲有爲聚。(二)凡不生不滅者,稱爲無爲聚。(叁)無法歸納于前二類者,稱爲非二聚。
(叁)爲一切有爲法之叁種分類。即:(一)色法,指地、水、火、風等四大所構成之物質。(二)心法,即各種精神作用。(叁)非色非心,既非色法亦非心法,如法相宗所立七十五法中,攝屬“不相應行”之十四法均爲非色非心之法。
(四)爲叁聚淨戒之略稱。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此叁聚淨戒乃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菩薩精神之戒法。(參閱“叁聚淨戒”665)
(名數)以叁聚該收一切衆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叁、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不證悟也。此叁聚之義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論十曰:“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余。”預流向已上之聖者爲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爲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爲不定聚。大乘之叁聚有多義,智度論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說叁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論之所說,則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爲邪定,十住已上爲正定,十信之人爲不定性。此爲實大乘之義。權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論之說意,不因位而製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無種性之人爲邪定,不定種性之人爲不定性,菩薩定性之人爲正定。又依釋摩诃衍論之一說,則十聖爲正定聚,叁賢爲不定聚,自余之凡夫爲邪定聚。是亦權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筆削記叁曰:“權教以無種性人爲邪,以菩薩爲正,以不定性人爲不定。終教以一切異性爲邪,叁賢爲正,十信爲不定。”探玄記叁曰:“若依地論,見道已上,方名正道。”
[出顯宗論] 一正性定聚謂斷貪嗔癡等煩惱皆盡。心無邪僞。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謂四惡趣及一切邊邪等見。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坡。地獄趣也。)叁不定性聚謂此性或可爲邪。或可爲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 明·一如等 撰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衆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衆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衆生。叁聚就是叁類衆生的意思。 - 陳義孝編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六卷二頁雲:有叁聚。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叁、不定聚。邪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正性定聚,謂成就學無學法。不定聚,謂唯成就余有漏法,及無爲。是名叁聚自性。又雲: 譬喻者說: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皆有叁聚。彼說般涅盤法,名正性定聚。不般涅盤法,名邪性定聚。不決定者,名不定聚。評曰:如前說者好。此依集異門說。若依施設論說:邪性定聚,謂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正性定聚,謂學無學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不定聚,謂諸余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是名叁聚自性。 - 朱芾煌
集異門論四卷五頁雲:叁聚者:謂邪性定聚,正性定聚,不定聚。雲何邪性定聚?答:五無間業。雲何正性定聚?答:學無學法。雲何不定聚?答:除五無間業,余有漏法,及無爲。 - 朱芾煌
叁種類集,1.等同「叁學、叁種學」,即「戒聚、定聚、慧聚」。2.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3.等聚(另譯作「正聚」,即「八正道」)、邪聚、不定聚(參看「不定聚」)。4.善聚(「不貪、不恚、不癡」叁善根)、等聚、定聚(參看「正定聚」)。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