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稱叁類、叁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爲叁種。即:(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叁種不隨心,即:(1)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于善、不善、無記叁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于叁性。(2)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3)系不隨,系,指界地系。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爲欲界系,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系。
(二)獨影境,獨者,簡別于本質;影,爲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叁種隨心:(1)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2)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3)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
(叁)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此境有叁種通情本。情,爲能緣之見分;本,爲本質。即:(1)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爲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爲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2)界通情本,又稱系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系而不定。(3)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叁類境之名稱在諸經中雖未見記載,然有關相見二分爲同種生或別種生,在印度即有異說,至玄奘時,以護法之說爲正義,造(大四叁·六叁叁中)“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一頌,授予弟子窺基,評判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爲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爲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爲帶質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百法問答鈔卷二]
(二)指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叁種境。即:(一)種子境,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稱種子境。(二)根身境,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于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爲身分,故稱根身境。(叁)器世間境,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稱器世間境。
(名數)境者,八識所變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類:一、性境,性者,實體之義,自實之種子而生,有實性,自維持實性,不隨能緣之心,能緣之心,不過爲彼之自性,以現量而量知者,此之謂性境不隨心。第八識與眼識等五識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識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獨影境,如第六意識浮龜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唯自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者。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托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雲獨影境。此境爲隨其種子及善惡之性等能緣之見分者,故雲獨影唯隨見。叁、帶質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或如散心獨影之意識,緣五塵之境,其自識之相分,謂爲第八識之見分,謂爲五塵,確有所托之本質(性質),非如彼龜毛兔角無本質者,故對于彼獨影境而謂之帶質境,顧彼所托之本質,雖爲有實體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爲所托之本質,似必支配于能緣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于非我之物體現我相爲依實之本質與非實之妄情而現之一種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屬于任何一方。于見分之妄情與性境之本質。二者,可使爲兩質之性質者,故謂之帶質通情本。帶質境通于妄情與本質通也。頌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見唯識樞要上末。
Sanleijing
佛教術語。識所變現的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類的總稱,是唐玄奘針對當時印度唯識學說有關“見分”、“相分”是同種還是別種所作的一個總結。印度唯識論者主張識有“見”、“相”二分。如一張目而陡然了別案上筆硯等影像,則筆硯等影像爲相分,了別筆硯等影像的功能爲見分。見分爲能緣所覺,相分爲所緣所覺。見分是能別,相分是所別。見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見分而生,同爲識變,因作用不同而分爲“能”、“所”,即一個識體有此兩種功能。但對見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種(同一潛在功能)還是別種(不同潛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張,概括起來,約有四說:一是主張見分、相分及本質塵(物之自體)叁法皆同種;二是主張相分、見分、本質塵叁法二種生,見分別種,相分與本質塵同種;叁是主張各識之見分、相分兩法同種生;四是主張兩法無論何時皆屬別種。玄奘認爲,這不能一概而論,要隨著不同性質的“境”而定,由此提出叁類境說,他自撰的頌文(載窺基所撰《成唯識論常中樞要》卷上)是:“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1、性境(實境)。具足五義:一爲有實用,不與“見”同種生;定有自種爲因緣,“相”別有種,故有實用。用者體義,有實用,猶雲有實體;二爲自種生;叁爲仗質;四爲現量(感覺)所證;五爲性與系(界系)不隨心,故名性境。玄奘認爲性境“相”、“見”別種,如緣根身、器界,托本質塵而緣,相分與見分不同種。性境不是隨心計計度而起,所以說爲“性境不隨心”,它叁性(善、惡、無記)不定。如實五塵(色、聲、香、味、觸)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通善、惡、無記叁性。
2、獨影境(幻覺)。“相”、“見”同種。如意識緣龜毛、兔角、空華、石女等,不托本質而緣,故相分與見分同種。獨影境雖然也有相分,但此相爲見分之遍計所執相,所以說“獨影唯從見”。善、惡、無記叁性也是同種。
3、帶質境(錯覺)。雖隨心生,而必仗本質,雖帶本質又與本質不符。如冥冥夜行,認繩作蛇,稱帶質境。仗本質生,帶似本質,故通于“本”;由情而起,自變相生,又通于“情”,所以說“帶質通情本”。此境異于純仗質而不隨情的性境,又不同于只隨情而不仗質的獨影境,一分與“質”同種,一分與“見”同種。兩頭(見、質)爍起,因而名爲帶質境。帶質境判性不定,若從見說,是有覆無記性,若從質說,是無覆從記性。(虞愚)
[出翻譯名義] 叁類境者。謂第八阿賴耶識。緣叁種境。種子根身。即內境也。器世間。即外境也。(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一種子境謂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名種子境。二根境謂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勞之相。于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爲身分。故名根身境。(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叁器世間境世界如器。名器世間。謂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名器世間境。 - 明·一如等 撰
這是唯識宗的教義,即將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爲叁類。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類境的境,一般說來,是感官與心識所認識的對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緣慮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境又稱六塵,這即是我人所認識的客觀世界。但在唯識學上,不以此客觀世界是識外實有之境,而是八識變現的相分。唯識家以八識變現塵境性質的不同,而分爲叁類境。原來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而一切識,皆爲能變。八識變現的方式有兩類,一是因緣變,一是分別變。所謂因緣變,是能緣的心,任運而起(任由因緣,非由作意籌度,稱因緣變),其所變現的相分,是實種所生(不與見分同種生起)。分則變者,是隨著心識分別勢力而變現(其變現的相分,不是實種所生,是隨著見分種子生起)。其所變之境,也就是八識的相分。前五識、第八識的相分,都是因緣變;第六識的獨散意識(不包括五俱意識)的相分,和第七識的相分,都是分別變。因緣變所變的相分,是性境;分別變所變的相分,是帶質境或獨影境。叁境是: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的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意識之相分等。二、獨影境,獨是簡別于本質;影,爲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的虛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等,全屬幻影。叁、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 - 于淩波居士著